接触氧化—生物过滤工艺预处理地表水源水的试验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 ·我国水资源短缺状况 | 第11-12页 |
| ·我国地表水水体污染情况 | 第12-13页 |
| ·水中污染物质的危害 | 第13页 |
| ·国内水质标准 | 第13-14页 |
| ·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技术 | 第14-16页 |
| ·微污染水处理的意义 | 第14-15页 |
| ·常见微污染水预处理技术 | 第15-16页 |
| ·曝气生物滤池在微污染水预处理中的运用 | 第16-18页 |
| ·曝气生物滤池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曝气生物滤池技术的不足与改进 | 第17-18页 |
| ·接触氧化工艺与曝气生物滤池的比较 | 第18页 |
| ·高浊度水微污染水的预处理技术 | 第18页 |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18-21页 |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1-26页 |
| ·实验用水及来源 | 第21页 |
| ·实验装置与仪器 | 第21-25页 |
| ·接触氧化+生物滤池反应器流程 | 第21-23页 |
| ·反应器填料 | 第23-25页 |
| ·常规检查项目及方法 | 第25页 |
| ·实验的启动 | 第25-26页 |
| 第3章 接触氧化组合过滤工艺处理受污染高浊度河水 | 第26-38页 |
| ·实验装置工艺参数及源水指标 | 第26-27页 |
| ·实验装置的工艺参数设定 | 第26-27页 |
| ·源水水质指标 | 第27页 |
| ·预处理工艺对源水中微污染物的去除 | 第27-37页 |
| ·反应器对COD_(Mn),UV254 的去除 | 第27-29页 |
| ·反应器对氮素亚硝酸氮盐,氨氮的去除 | 第29-30页 |
| ·反应器对浊度的去除 | 第30-33页 |
| ·混凝搅拌实验对投药节省量的确定 | 第33-34页 |
| ·反冲洗周期及冲洗方式的确定 | 第34-35页 |
| ·降低生物滤柱出水位置对浊度去除的影响 | 第35-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4章 接触氧化组合过滤工艺对松花江源水的处理 | 第38-55页 |
| ·松花江原水水质检测 | 第39页 |
| ·接触氧化+生物滤池工艺对松花江水有机物的去除 | 第39-41页 |
| ·反应器对COD_(Mn) 的去除 | 第39-40页 |
| ·反应器对UV254 的去除 | 第40-41页 |
| ·反应器对氨氮,亚硝酸氮盐的去除 | 第41-44页 |
| ·反应器对氨氮的去除 | 第41-43页 |
| ·反应器对亚硝酸氮盐的去除 | 第43-44页 |
| ·反应器对浊度的去除 | 第44-49页 |
| ·反应器对松花江水浊度去除 | 第44-45页 |
| ·水力冲击实验 | 第45-46页 |
| ·排泥后出水浊度变化 | 第46-47页 |
| ·曝气生物滤柱前投加混凝药剂对浊度去除影响 | 第47-49页 |
|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对微污染物的去除 | 第49-52页 |
|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COD_(Mn) 去除影响 | 第49-50页 |
|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氨氮的去除影响 | 第50-51页 |
|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亚硝酸氮盐的去除影响 | 第51-52页 |
| ·生物量测试 | 第52-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5章 实验过程中生物滤池颤蚓增长现象的观测 | 第55-62页 |
| ·颤蚓的生物学特征 | 第55-58页 |
| ·颤蚓体态特称 | 第55-57页 |
| ·颤蚓的镜检 | 第57-58页 |
| ·颤蚓的控制 | 第58-61页 |
| ·常规颤蚓灭活技术 | 第58-59页 |
| ·实验过程中线虫的控制 | 第59-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结论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