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送别诗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1 送别诗正义及中晚唐之前送别诗的发展 | 第12-23页 |
·送别诗正义 | 第12-13页 |
·送别诗的产生原因 | 第13-14页 |
·送别诗的发展 | 第14-21页 |
·先秦送别诗 | 第14-15页 |
·两汉送别诗 | 第15-16页 |
·魏晋南北朝送别诗 | 第16-18页 |
·隋代送别诗 | 第18-19页 |
·唐代送别诗创作概况 | 第19-21页 |
小结 | 第21-23页 |
2 中晚唐送别诗的创作 | 第23-43页 |
·中晚唐送别诗的嬗变 | 第23-24页 |
·创作群体的转变 | 第24-26页 |
·庶民阶层由活跃到消沉 | 第24-25页 |
·幕府文人兴起 | 第25-26页 |
·题式的艺术传承与新变 | 第26-27页 |
·个人送别纷呈与应制送别创作低迷 | 第26-27页 |
·诗人联句送别题式锐减 | 第27页 |
·中晚唐送别离歌中失意归隐倾向的偏重 | 第27-31页 |
·送下第、贬谪诗 | 第27-28页 |
·送人幕府交游、归山 | 第28-29页 |
·送僧、送道 | 第29-30页 |
·亲友送别诗 | 第30-31页 |
·表现手法的醇熟 | 第31-36页 |
·结撰模式成熟 | 第31-33页 |
·修辞手法多样 | 第33-35页 |
·抒情的间接表达 | 第35-36页 |
·凄愁意象的使用偏向 | 第36-40页 |
·寒秋 | 第36-37页 |
·离泪 | 第37-38页 |
·孤猿 | 第38-39页 |
·野鹤 | 第39-40页 |
·情感表现 | 第40-43页 |
·肝肠寸断的别离之苦 | 第40页 |
·惶惑渺茫的身世之忧 | 第40-41页 |
·怨尤感喟的时代感伤 | 第41-43页 |
3 中晚唐送别诗嬗变原因分析 | 第43-50页 |
·由盛而衰的社会时代背景 | 第43-44页 |
·由太平盛世到动乱频仍 | 第43-44页 |
·由政通人和到方镇割据 | 第44页 |
·用人政策发生变化 | 第44-46页 |
·科举干谒之风盛行 | 第44-45页 |
·科举守选与官员铨选的不稳定 | 第45页 |
·荐引取士数量与规模的缩小 | 第45-46页 |
·制举制度的废止 | 第46页 |
·创作个体精神风貌转变 | 第46-48页 |
·审美趣尚的转变 | 第48-50页 |
·初盛唐——崇尚风骨、追求自然之美 | 第48页 |
·中晚唐——尚俗务尽、骨气尽衰 | 第48-50页 |
结束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