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绪论 | 第12-14页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1 山西秀岩村的时空坐落及民间刺绣概况 | 第14-22页 |
·山西秀岩村民间刺绣的历史沿革 | 第14-16页 |
·刺绣概说 | 第14-15页 |
·山西秀岩村民间刺绣的起源发展 | 第15-16页 |
·山西秀岩村民间刺绣工艺及习俗形成的环境 | 第16-18页 |
·秀岩村的空间坐落——生计方式的基础 | 第16-17页 |
·秀岩村的人口构成——文化生活的主体 | 第17-18页 |
·民间刺绣的区域性差异 | 第18-22页 |
·域内民间刺绣比较:山西秀岩村与山西团场村 | 第19-20页 |
·域外民间刺绣比较:山西秀岩村与陕西仪井村 | 第20-22页 |
2 山西秀岩村民间刺绣及其传承机制 | 第22-30页 |
·遍布民众生活的民间刺绣 | 第22-27页 |
·日常生活中的民间刺绣 | 第22-23页 |
·人生仪礼中的民间刺绣 | 第23-26页 |
·岁时节日中的民间刺绣 | 第26-27页 |
·山西秀岩村民间刺绣的传承机制 | 第27-30页 |
·个体记忆与传承 | 第27-28页 |
·集体记忆与传承 | 第28页 |
·现代传媒与传承 | 第28-30页 |
3 山西秀岩村民间刺绣的象征意蕴及符号意义 | 第30-36页 |
·山西秀岩村民间刺绣的象征意蕴 | 第30-33页 |
·古老神秘的图腾崇拜 | 第30-31页 |
·瓜瓞绵绵的生殖崇拜 | 第31-33页 |
·祈福求祥的人生追求 | 第33页 |
·山西秀岩村民间刺绣的符号学阐释 | 第33-36页 |
·物必有图,图必有意:生活与艺术的结合 | 第34页 |
·民间刺绣民俗符号意义的建构 | 第34-36页 |
4 山西秀岩村民间刺绣功能的多维审视 | 第36-44页 |
·审美功能——外形与内涵的结合 | 第36-37页 |
·实用与审美:民间刺绣的双重意义 | 第36-37页 |
·信仰与规范:民间刺绣的价值取向 | 第37页 |
·维系功能——人际交往的“媒介” | 第37-39页 |
·亲情的体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 第37-38页 |
·友情的载体:鹿鹤通顺,一顺百顺 | 第38-39页 |
·爱情的信物:凤凰戏牡丹,一辈子不动弹 | 第39页 |
·调节功能——情感的宣泄与补偿 | 第39-42页 |
·个体情感的宣泄与群体认同的满足 | 第40-41页 |
·女性地位的上升与民间权威的标识 | 第41-42页 |
·经济功能——日益凸显的谋生手段 | 第42-44页 |
5 山西秀岩村民间刺绣价值的理性审视 | 第44-51页 |
·山西秀岩村民间刺绣的文化史价值 | 第44-46页 |
·地域文化的记忆载体 | 第44-45页 |
·地域文化的历史叙述 | 第45-46页 |
·山西秀岩村民间刺绣的现代价值 | 第46-47页 |
·作为个人文化资本的民间刺绣 | 第46-47页 |
·作为地方文化资本的民间刺绣 | 第47页 |
·山西秀岩村民间刺绣的发展趋势 | 第47-51页 |
·生产营销模式与制作空间的变迁 | 第48-49页 |
·多方作用下的民间刺绣 | 第49-51页 |
结束语:对山西秀岩村民间刺绣作为资本存在的理性思考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