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NSYS连续钢箱梁桥顶推程序开发及参数分析
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顶推工艺起源及概述 | 第9页 |
·顶推施工发展概况 | 第9-15页 |
·国内外混凝土桥顶推发展概况 | 第9-13页 |
·国内外钢桥顶推发展概况 | 第13-15页 |
·顶推仿真模拟研究现状及不足 | 第15-17页 |
·主梁整体仿真模拟研究现状及不足 | 第15页 |
·主梁局部仿真模拟研究现状及不足 | 第15-16页 |
·临时墩仿真模拟研究现状及不足 | 第16-17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论文的工程背景 | 第17-18页 |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8-19页 |
第2章 变曲率竖曲线钢梁桥顶推程序编制及验证 | 第19-40页 |
·APDL语言和C语言简介 | 第19页 |
·程序编制流程 | 第19-20页 |
·前期参数化数组文件准备 | 第20-21页 |
·结构分析程序编制 | 第21-26页 |
·结构分析程序单元简介 | 第21-23页 |
·单元生成与细分 | 第23-24页 |
·支撑约束模拟 | 第24-25页 |
·荷载施加 | 第25-26页 |
·数据输出 | 第26页 |
·主梁应力优化 | 第26-27页 |
·数据后处理程序编制 | 第27-32页 |
·生成包络图程序编制 | 第27-29页 |
·钢梁拼接线形预测及修正模块程序编制 | 第29-32页 |
·算例及实测对比分析 | 第32-39页 |
·理论与实测导梁前端挠度对比分析 | 第32-33页 |
·理论与实测应力对比分析 | 第33-35页 |
·临时墩、主墩反力对比 | 第35-36页 |
·理论与实测拼接线形对比 | 第36-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钢梁与导梁连接处局部受力及参数分析 | 第40-51页 |
·概述 | 第40页 |
·导梁过墩工艺流程 | 第40-41页 |
·单元及建模方法的选择 | 第41-43页 |
·计算软件及单元类型的选择 | 第41-43页 |
·建模方法的选择及原理 | 第43页 |
·混合有限元模型的几个关键问题 | 第43-44页 |
·参数化混合模型的建立 | 第44-47页 |
·材料特性参数选取 | 第44-45页 |
·参数化局部几何模型建立 | 第45-46页 |
·参数化有限模型建立 | 第46页 |
·边界及荷载施加 | 第46-47页 |
·计算工况 | 第47页 |
·理论应力与实测应力对比分析 | 第47-48页 |
·参数分析 | 第48-50页 |
·导梁不同步过墩参数分析 | 第48-49页 |
·导梁长高比参数分析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第4章 临时墩受力及参数分析 | 第51-64页 |
·临时墩受力特点及最不利工况确定 | 第51-53页 |
·概述 | 第51页 |
·主梁运动时临时墩受力特点 | 第51-52页 |
·主梁静止时临时墩受力特点 | 第52-53页 |
·临时墩最不利工况确定 | 第53页 |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53-56页 |
·工程概况 | 第53-54页 |
·有限元建模说明 | 第54-56页 |
·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应力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变形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改善措施参数分析 | 第58-63页 |
·施加水平拉索 | 第58-59页 |
·增加F区域立柱壁厚 | 第59-60页 |
·部分钢管内浇筑混凝土 | 第60-61页 |
·组合措施 | 第61-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详细摘要 | 第70-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