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5页 |
一、大学生个体生命与道德关怀的基本内涵 | 第15-23页 |
(一) 大学生个体生命的界定 | 第15-20页 |
1. 生命的涵义 | 第15-16页 |
2. 生命的存在形态 | 第16-19页 |
3. 大学生的个体生命 | 第19-20页 |
(二) 道德关怀的涵义 | 第20-23页 |
1. 关怀的涵义 | 第20-21页 |
2. 道德关怀的概念界定 | 第21页 |
3. 道德关怀的维度 | 第21-23页 |
二、个体生命对道德关怀的祈求:理性的分析 | 第23-28页 |
(一) 个体生命与道德之间的内在共通性要求 | 第23-24页 |
1. 人的德性:道德根植于个体生命之中 | 第23页 |
2. 人是目的:道德是为了个体生命的幸福 | 第23-24页 |
(二) 道德使命转化的内在要求:从道德命令到道德关怀 | 第24-25页 |
(三) 道德关怀之于个体生命的意义 | 第25-28页 |
1. 有利于实现个体意义生命的完满 | 第25页 |
2. 有利于实现个体生命主体的释放 | 第25-26页 |
3. 有利于实现个体生命意志的坚持 | 第26-28页 |
三、个体生命对道德关怀的祈求:现实的诉求 | 第28-36页 |
(一) 大学生个体生活现状堪忧 | 第28-31页 |
1. 学习——“读书只为稻粱谋” | 第28-29页 |
2. 休闲——“娱乐至死” | 第29-30页 |
3. 人际交往——孤独的自我 | 第30页 |
4. 就业——“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 第30-31页 |
(二) 大学生个体生命的困境解读 | 第31-36页 |
1. 空虚感:生命信仰缺失 | 第32-33页 |
2. 焦虑感:自我认同危机 | 第33-34页 |
3. 平庸感:生命意志消弭 | 第34-36页 |
四、大学生个体生命的道德关怀之现实路径 | 第36-45页 |
(一) 道德关怀的实践主体 | 第36-37页 |
1. 宏观层面的实践主体 | 第36页 |
2. 微观层面的实践主体 | 第36-37页 |
(二) 道德关怀的基本原则 | 第37-40页 |
1. 以人为本 | 第37-38页 |
2. 回归生活 | 第38-39页 |
3. 意义导向 | 第39-40页 |
(三) 道德关怀的实现途径 | 第40-45页 |
1. 激发个体的生命体验 | 第40-42页 |
2. 倾听个体的生命叙事 | 第42-43页 |
3. 对话中实现道德关怀 | 第43-45页 |
结语:有意义地活着 | 第45-46页 |
注释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