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课题研究意义与背景 | 第12-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交变载荷下缺口根部应力-应变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实验方法 | 第14-15页 |
·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15页 |
·近似计算方法 | 第15-17页 |
·本节小结 | 第17页 |
·本文的研究工作 | 第17-18页 |
·论文的结构纲要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缺口根部应力-应变近似计算方法理论研究 | 第20-43页 |
·引言 | 第20页 |
·单轴交变载荷下的近似计算方法 | 第20-27页 |
·Neuber 法 | 第20-21页 |
·等效应变能密度(ESED)方法 | 第21-23页 |
·热力学方法 | 第23-27页 |
·多轴交变载荷下的近似计算方法 | 第27-38页 |
·广义Neuber 法 | 第27-28页 |
·广义ESED 法 | 第28-29页 |
·Walker 法 | 第29-32页 |
·Hoffman-Seeger 法 | 第32-34页 |
·Gu-Lee 方法 | 第34-37页 |
·广义热力学方法 | 第37-38页 |
·Neuber 法、ESED 法与热力学方法分析比较 | 第38-42页 |
·Neuber 法、ESED 法和热力学方法的物理意义 | 第38-40页 |
·Neuber 法、ESED 法和热力学方法的内在联系 | 第40-41页 |
·建立统一表达式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近似计算方程组的数值求解 | 第43-52页 |
·引言 | 第43页 |
·统一表达式推广 | 第43-45页 |
·材料本构关系模型 | 第45-46页 |
·统一近似计算方程组 | 第46-47页 |
·近似计算方程组的改进 | 第47-48页 |
·方程组数值求解 | 第48-50页 |
·构建迭代格式 | 第48-49页 |
·迭代收敛性讨论 | 第49-50页 |
·迭代精度预测 | 第50页 |
·获取应力-应变响应路径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有限元建模与缺口名义应力-应变分析 | 第52-64页 |
·引言 | 第52页 |
·有限元建模 | 第52-54页 |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第54-60页 |
·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应力、应变集中系数 | 第60-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4-74页 |
·实验设计 | 第64-66页 |
·实验试样 | 第64-65页 |
·应变片位置 | 第65页 |
·多轴疲劳测试机 | 第65-66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6-73页 |
·加载路径 | 第66-67页 |
·近似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 | 第67-72页 |
·近似计算方法估算精度讨论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74-76页 |
·全文总结 | 第74-75页 |
·研究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1:统一近似计算方法FORTRAN 源程序 | 第80-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论文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