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言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一、农民地权制度的形成历史 | 第11-14页 |
(一) 土地革命至新中国成立(1927 年至1949 年) | 第11-12页 |
(二) 新中国成立后至社会主义改造前(1949 年至1956 年) | 第12页 |
(三) 社会主义改造及人民公社运动时期(1956 年至1978 年) | 第12-13页 |
(四) 改革开放后(1978 年至今) | 第13-14页 |
二、农民地权问题的法律渊源 | 第14-27页 |
(一) 农村集体农用地制度基本内容 | 第14-19页 |
1、所有权制度 | 第15页 |
2、使用制度 | 第15-17页 |
3、继承制度 | 第17页 |
4、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 第17-18页 |
5、土地征收制度 | 第18-19页 |
(二) 农村集体农用地法律地位的主要特性 | 第19-21页 |
1、经营形式的确定性 | 第19页 |
2、家庭土地承包关系的法定性 | 第19-20页 |
3、获取承包经营权的无偿性 | 第20页 |
4、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 | 第20页 |
5、以土地承包权设定他项权的局限性 | 第20-21页 |
6、集体土地征收的强制性 | 第21页 |
(三) 农民地权制度与农村社会矛盾的内在联系 | 第21-27页 |
1、集体所有制度的瑕疵导致农民地权弱化 | 第21-24页 |
2、准私有化的家庭承包制度模糊了农民与集体的地权关系 | 第24-25页 |
3、土地无偿使用制度造成土地浪费和农村社会不公 | 第25-26页 |
4、现行土地制度客观上将农民“捆绑”在农村,阻碍土地集约化利用和农民致富梦想的实现 | 第26-27页 |
三、对农民集体土地法律制度改革的建议 | 第27-43页 |
(一)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目标 | 第27-29页 |
(二) 农民地权法律制度改革建议 | 第29-43页 |
1. 让农民成为“股民”——明晰集体与成员的地权关系 | 第29-35页 |
2. 打破家庭承包模式——重建农地使用制度 | 第35-38页 |
3. 土地公平交易——改革集体土地征收制度 | 第38-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