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无机矿物聚合物 | 第11-13页 |
·无机矿物聚合物的聚合机理 | 第11-12页 |
·无机矿物聚合物的性能 | 第12-13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7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第19-27页 |
·试验原材料 | 第19-20页 |
·偏高岭土 | 第19页 |
·矿渣 | 第19页 |
·粉煤灰 | 第19页 |
·碱性激发剂 | 第19-20页 |
·其它原材料 | 第20页 |
·组成设计原则 | 第20页 |
·试验方法 | 第20-27页 |
·抗压强度试验 | 第20-22页 |
·碱集料反应试验 | 第22页 |
·抗硫酸盐侵蚀试验 | 第22-23页 |
·氯离子渗透试验 | 第23-24页 |
·抗冻性试验 | 第24-25页 |
·碳化试验 | 第25-26页 |
·IR 测试 | 第26页 |
·XRD 测试 | 第26页 |
·SEM 测试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氧化物组成对无机矿物聚合物砂浆AAR 的影响 | 第27-35页 |
·碱集料反应概述 | 第27页 |
·试验设计 | 第27-28页 |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n(SiO_2)/n(Al_2O_3)对胶砂试件AAR 影响 | 第29-30页 |
·n(Na_2O)/n(Al_2O_3)对胶砂试件AAR 影响 | 第30页 |
·n(H_2O)/n(Na_2O)对胶砂试件AAR 影响 | 第30-31页 |
·同普通硅酸盐水泥砂浆的比较 | 第31页 |
·粉煤灰对无机矿物聚合物AAR 的抑制试验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氧化物组成对无机矿物聚合物抗硫酸盐侵蚀性的影响 | 第35-45页 |
·硫酸盐侵蚀概述 | 第35页 |
·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6-43页 |
·n(SiO_2)/n(Al_2O_3)对抗硫酸盐侵蚀性的影响 | 第36-38页 |
·n(Na_2O)/n(Al_2O_3)对抗硫酸盐侵蚀性的影响 | 第38-41页 |
·n(H_2O)/n(Na_2O)对抗硫酸盐侵蚀性的影响 | 第41-43页 |
·同普通硅酸盐水泥砂浆的比较 | 第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五章 氧化物组成对无机矿物聚合物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 | 第45-52页 |
·氯离子渗透性简介 | 第45页 |
·试验设计路线与配合比 | 第45-46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6-51页 |
·n(SiO_2)/n(Al_2O_3)对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n(Na_2O)/n(Al_2O_3)对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 | 第47-49页 |
·n(H_2O)/n(Na_2O)对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同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的比较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氧化物组成对无机矿物聚合物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 | 第52-58页 |
·混凝土冻融破坏机理 | 第52-53页 |
·配合比设计 | 第53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3-57页 |
·n(SiO_2)/n(Al_2O_3)对抗冻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n(Na_2O)/n(Al_2O_3)对抗冻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n(H_2O)/n(Na_2O)对抗冻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同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的比较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七章 氧化物组成对无机矿物聚合物混凝土碳化的影响 | 第58-66页 |
·混凝土碳化机理 | 第58-59页 |
·试验设计 | 第59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9-62页 |
·n(SiO_2)/n(Al_2O_3)对碳化的影响 | 第59-60页 |
·n(Na_2O)/n(Al_2O_3)对碳化的影响 | 第60-61页 |
·n(H_2O)/n(Na_2O)对碳化的影响 | 第61页 |
·同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的比较 | 第61-62页 |
·微观结构分析 | 第62-65页 |
·IR 分析 | 第62-63页 |
·XRD 分析 | 第63-64页 |
·SEM 分析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