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有色金属论文

滇西澜沧江成矿带铜成矿学研究

前言第1-12页
第一章 澜沧江成矿带区域地质背景第12-30页
   ·区域地层及沉积建造第12-23页
     ·区域地层第12-21页
     ·沉积建造第21-23页
   ·区域岩浆活动特征第23-25页
   ·区域变质作用特征第25-27页
   ·区域构造特征第27-30页
     ·区域构造总体特征第27页
     ·主要褶皱第27-28页
     ·主要断裂特征第28-30页
第二章 澜沧江成矿带地球物理(化学)场特征第30-40页
   ·地球物理场特征第30-36页
     ·重力场特征第30-31页
     ·区域磁场特征第31页
     ·古地磁第31-32页
     ·莫霍面形态及地壳结构特征第32-35页
     ·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特征第35-36页
     ·地热场特征第36页
   ·地球化学场特征第36-40页
     ·滇西前寒武系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第37页
     ·澜沧江断裂带西侧各时代地层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第37页
     ·澜沧江断裂带东侧各时代地层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第37-40页
第三章 澜沧江成矿带大地构造演化-运动第40-53页
   ·研究现状第40-41页
   ·构造层的划分第41-43页
   ·构造单元的划分第43-48页
     ·保山-潞西壳段(Ⅲ_(17-1))第43-44页
     ·昌宁-孟连壳段(Ⅲ_(17-2))第44-45页
     ·兰坪-思茅壳段(Ⅲ_(17-3))第45-48页
   ·大地构造演化-运动分析第48-53页
     ·萌陆壳“稳定”阶段的线索第48页
     ·前地槽阶段第48-49页
     ·地槽阶段第49页
     ·地台阶段第49-50页
     ·地洼阶段第50-51页
     ·小结第51-53页
第四章 澜沧江成矿带的成矿条件与成矿作用第53-81页
   ·大型矿床成矿带的划分第53-54页
     ·成矿带的主要控制条件第53-54页
     ·成矿带的划分第54页
   ·澜沧江成矿带第54-58页
     ·澜沧江成矿带的成矿背景条件分析第54-56页
     ·关于澜沧江过渡际构造成矿的认识第56-58页
   ·澜沧江成矿带成矿阶段与成矿作用第58-62页
     ·拉裂-离散成矿期的成矿作用第58-61页
     ·挤压-封闭成矿期的成矿作用第61-62页
   ·澜沧江成矿带主要成矿亚带及成矿区第62-65页
     ·北段成矿亚带第62-63页
     ·中段成矿亚带第63页
     ·南段成矿亚带第63-65页
   ·澜沧江成矿带中北段铜(金)多金属成矿特征第65-69页
     ·研究区变质岩类型第65页
     ·研究区成矿特征分析第65-68页
     ·研究区成矿背景条件分析第68-69页
     ·小结第69页
   ·雪山河变质岩群的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第69-76页
     ·雪山河变质岩群岩性组合特点第69-70页
     ·雪山河变质岩群矿物特征第70-72页
     ·雪山河变质岩群主要造岩氧化物特征第72页
     ·雪山河变质岩群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第72-73页
     ·雪山河变质岩群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第73-74页
     ·雪山河变质岩群原岩恢复第74-75页
     ·关于雪山河变质岩群的认识第75-76页
   ·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作用第76-81页
     ·成矿元素活化迁移的可能性第76-78页
     ·膏盐建造与成矿的关系第78-81页
第五章 澜沧江成矿带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第81-90页
   ·铜多金属矿床分类第81-83页
     ·分类原则第81页
     ·类型划分及其特征第81-83页
   ·成矿系列第83页
     ·成矿系列划分准则第83页
     ·成矿系列划分及其特征第83页
   ·澜沧江成矿带的成矿特点第83-87页
   ·矿床成矿模式第87页
   ·区域(组合)成矿模式第87-89页
   ·研究区铜多金属矿找矿模型第89-90页
结论第90-92页
致谢第92-93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93-99页
附: 学习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奖励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天然酯型儿茶素的色谱分离行为、结构表征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下一篇:甘肃北山铜矿床成矿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