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31页 |
·茶叶及其化学成分 | 第14-17页 |
·茶叶中功能活性成分-天然酯型儿茶素的研究 | 第17-23页 |
·天然酯型儿茶素的应用研究 | 第18-19页 |
·天然酯型儿茶素的分离提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天然酯型儿茶素的分析研究 | 第21-23页 |
·液固色谱法溶质计量置换模型理论研究 | 第23-27页 |
·天然酯型儿茶素抗消化道肿瘤的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本课题的提出,研究目的,特点及工作内容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1-39页 |
·仪器 | 第31页 |
·试剂 | 第31-32页 |
·主要实验设备设计 | 第32-35页 |
·半制备型及制备型液相色谱仪的设计 | 第32-33页 |
·半制备型及制备型液相色谱仪各部分的构造及性能 | 第33-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9页 |
第三章 天然酯型儿茶素的分离与纯化 | 第39-62页 |
·多酚类化合物的纯化与粗分 | 第39-44页 |
·多酚类化合物的吸附 | 第40-41页 |
·咖啡因的脱除 | 第41-42页 |
·精制儿茶素的洗脱 | 第42-44页 |
·天然酯型儿茶素的制备色谱分离条件研究 | 第44-51页 |
·半制备型色谱分离天然酯型儿茶素的色谱条件研究 | 第45-50页 |
·流动相组成对分离度的影响 | 第45-47页 |
·流动相体积流速对分离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流动相中羧酸类的作用 | 第48-49页 |
·进样体积对色谱分辨率的影响 | 第49页 |
·进样量对色谱分辨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大型制备型液相色谱分离天然酯型儿茶素的色谱 | 第50-51页 |
·反相液相色谱法分析测定儿茶素的研究 | 第51-61页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定性分析儿茶素的研究 | 第51-58页 |
·流动相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51-53页 |
·流动相流速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53页 |
·进样量对分离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流动相酸度对分析的影响 | 第54-57页 |
·最佳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57-58页 |
·反相商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儿茶素的研究 | 第58-61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8-59页 |
·精密度及检测限的测定 | 第59页 |
·加标回收率测定 | 第59-60页 |
·加标回收丰测定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天然酯型儿茶素的色谱分离行为研究 | 第62-83页 |
·液固吸附体系中吸附机理研究 | 第62-68页 |
·液固吸附体系中SDM-A参数q/Z,β表征 | 第65-66页 |
·lgP_c和lg(1/[PD_m])间的线性关系验证 | 第66-68页 |
·分析型反相液相色谱中SDM-R的研究 | 第68-76页 |
·溶质计量置换模型中lgK’与lga_D的关系式 | 第69页 |
·溶质计量置换模型中溶剂的活度 | 第69-70页 |
·分析型反相液相色谱中lgK’与Lg a_D的直线关系检验 | 第70-71页 |
·同系物置换剂对Z值影响 | 第71页 |
·同系物置换剂对lgl值的影响 | 第71-73页 |
·Lgl与Z_a的线性关系研究 | 第73页 |
·4种置换剂中同一溶质的浓度收敛 | 第73-74页 |
·j与lg φ值及j的理论值和物理意义 | 第74-76页 |
·大型制备液相色谱中计量置换保留模型的研究 | 第76-82页 |
·色谱固定相对计量置换保留模型参数lgl及Z_a的影响 | 第76-78页 |
·色谱固定相对计量置换保留模型参数J及Lg φ的影响 | 第78-79页 |
·色谱放大与最佳色谱条件的研究 | 第79-82页 |
·色谱流动相流速放大规律的研究 | 第79-80页 |
·色谱流动相溶剂配比放大规律的研究 | 第80页 |
·样品最佳进样量及进样体积的放大规律研究 | 第80-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五章 天然酯型儿茶素单体的工业化制备研究 | 第83-98页 |
·天然酯型儿茶素单体EGCG、GCG、ECG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83-87页 |
·pH对酯型儿茶素单体氧化的影响 | 第83-84页 |
·溶剂对酯型儿茶素氧化率的影响 | 第84-85页 |
·酯型儿茶素成品的储存及氧化性 | 第85-87页 |
·稀溶液中热敏性药物的富集与浓缩研究 | 第87-91页 |
·大孔吸附树脂对酯型儿茶素的吸附 | 第87-90页 |
·大孔吸附树脂PA对酯型儿茶素馏分的吸附速率曲线研究 | 第87-88页 |
·柱色谱法对酯型儿茶素馏分的动态吸附研究 | 第88-90页 |
·低沸点无毒有机溶剂D对酯型儿茶素的洗脱 | 第90页 |
·酯型儿茶素晶体的制备 | 第90-91页 |
·溶剂的回收 | 第91-94页 |
·料液温度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91-92页 |
·料液中溶剂A浓度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92-93页 |
·冷侧压力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93-94页 |
·减压膜蒸馏(VMD)回收溶剂A的最佳工艺条件 | 第94页 |
·天然酯型儿茶素单体EGCG、GCG、ECG的全制备路线 | 第94-96页 |
·工艺流程 | 第94页 |
·中试试验 | 第94-96页 |
·问题与思考 | 第96-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六章 天然酯型儿茶素的纯度测定及结构表征 | 第98-110页 |
·HPLC定量分析酯型儿茶素晶体纯度的研究 | 第98-99页 |
·分析条件 | 第98页 |
·分析测定 | 第9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8-99页 |
·紫外光谱分析 | 第99-100页 |
·分析条件 | 第9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9-100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100-101页 |
·分析条件 | 第10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01页 |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第101-103页 |
·分析条件 | 第10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1-103页 |
·质谱分析 | 第103-109页 |
·分析条件 | 第10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3-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七章 天然酯型儿茶素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110-121页 |
·细胞凋亡与肿瘤 | 第110-112页 |
·细胞凋亡的特性 | 第110-111页 |
·细胞凋亡的诱导和抑制 | 第111页 |
·突变和癌变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 第111-112页 |
·抗癌药物-儿茶素类化合物与癌症 | 第112-113页 |
·体外抗癌实验方法研究 | 第113-115页 |
·根据形态学特征检测凋亡的方法 | 第114页 |
·根据凋亡细胞的生化特征检测凋亡的方法 | 第114页 |
·凋亡细胞的流式细胞仪检测方法 | 第114-115页 |
·天然酯型儿茶素的体外抗癌药敏性试验 | 第115-120页 |
·MTT法测定肿瘤细胞存活率 | 第115-117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117-118页 |
·EGCG诱导MGC细胞凋完的细胞形态学变化 | 第118-120页 |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21-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4页 |
附录1: 酯型儿茶素单体的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谱图 | 第134-140页 |
附录2: 酯型儿茶素单体工业化经济效益核算 | 第140-143页 |
附录3: 环保、单体纯度检测及药效性能证明 | 第143-147页 |
附录4: 科技查新结果 | 第147-151页 |
附录5: 攻博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科研成果及专利 | 第151-153页 |
致谢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