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6页 |
致谢 | 第6-7页 |
附图说明 | 第7-9页 |
附表说明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12-22页 |
1.1 古海洋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2-17页 |
1.2 中国的古海洋发展史 | 第17-19页 |
1.3 论文选题目的、意义及工作情况 | 第19-22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概况、水文特征及研究背景 | 第22-31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2-25页 |
2.2 区域水文特征 | 第25-28页 |
2.3 区域研究背景 | 第28-31页 |
第三章 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 第31-39页 |
3.1 研究材料 | 第31-32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2-39页 |
3.2.1 沉积物地球化学分析 | 第32-36页 |
3.2.2 沉积物粒度分析 | 第36页 |
3.2.3 微体古生物有孔虫分析 | 第36-37页 |
3.2.4 有孔虫壳体氧碳同位素分析 | 第37页 |
3.2.5 AMS~(14)C测年和年代校正 | 第37-39页 |
第四章 表层沉积物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第39-48页 |
4.1 氧碳同位素研究简史 | 第40-41页 |
4.2 影响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组成的因素 | 第41-43页 |
4.3 冲绳海槽氧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第43-47页 |
4.4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现代表层沉积物有孔虫分布特征 | 第48-134页 |
5.1 冲绳海槽南部区有孔虫分布特征 | 第48-91页 |
5.1.1 浮游有孔虫 | 第50-61页 |
5.1.2 底栖有孔虫 | 第61-91页 |
5.2 冲绳海槽北部区有孔虫分布特征 | 第91-130页 |
5.2.1 浮游有孔虫 | 第92-102页 |
5.2.2 底栖有孔虫 | 第102-130页 |
5.3 影响有孔虫分布的因素 | 第130-132页 |
5.4 小结 | 第132-134页 |
第六章 柱状沉积物岩芯记录的古海洋环境演化 | 第134-202页 |
6.1 柱状岩芯地层及沉积速率 | 第134-146页 |
6.1.1 地层年代序列的建立 | 第134-140页 |
6.1.2 沉积物粒度、地化指标记录的地层及环境变化 | 第140-144页 |
6.1.3 沉积速率 | 第144-146页 |
6.2 氧同位素的古环境意义 | 第146-147页 |
6.3 岩芯沉积物中有孔虫分布特征 | 第147-181页 |
6.3.1 E017孔有孔虫动物群组合特征 | 第147-165页 |
6.3.2 DOC-42孔有孔虫动物群组合特征 | 第165-181页 |
6.4 钙质壳体的保存与溶解作用 | 第181-184页 |
6.5 古海洋特征 | 第184-192页 |
6.5.1 古水温 | 第184-188页 |
6.5.2 古水团 | 第188-189页 |
6.5.3 底层水团 | 第189-191页 |
6.5.4 上层水体结构变化 | 第191-192页 |
6.6 古气候突变事件 | 第192-194页 |
6.6.1 新仙女木事件 | 第192-193页 |
6.6.2 冰期回暖事件 | 第193-194页 |
6.7 古黑潮演化 | 第194-200页 |
6.8 小结 | 第200-202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202-207页 |
参考文献 | 第207-2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