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社会经济结构与体制论文--产业结构论文

产业复杂网络:建模及应用

摘要第1-21页
ABSTRACT第21-27页
1. 绪论第27-42页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第27-32页
     ·现实背景第27-29页
     ·理论背景第29-32页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32-34页
     ·研究目的第32-33页
     ·研究意义第33-34页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34-37页
     ·研究思路第34-35页
     ·研究方法第35-37页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第37-40页
     ·研究内容第37-38页
     ·研究框架第38-40页
   ·研究创新第40-41页
 小结第41-42页
2. 理论基础与文献述评第42-70页
   ·产业关联内涵第42-48页
     ·产业关联概念第42-43页
     ·产业关联关系第43-45页
     ·产业关联结构第45-46页
     ·产业关联效应第46-48页
   ·产业关联关系模型研究第48-58页
     ·经典投入产出模型第48-52页
     ·定性投入产出模型第52-55页
     ·产业图与网络模型第55-58页
   ·产业关联结构模型研究第58-66页
     ·关联效应强度的测量模型第58-61页
     ·关联结构的图论优化模型第61-64页
     ·复杂网络的关联指标模型第64-66页
   ·评述与启示第66-69页
     ·产业关联效应认知局限及启示第66页
     ·经典投入产出模型局限及启示第66-67页
     ·产业图或网络建模局限及启示第67-68页
     ·复杂网络指标应用局限及启示第68-69页
 小结第69-70页
3. 产业复杂网络建模研究第70-98页
   ·产业复杂网络概念及特征第70-73页
     ·产业复杂网络的提出第70-71页
     ·产业复杂网络的概念第71-72页
     ·产业复杂网络的特征第72-73页
   ·产业复杂网络建模原理第73-74页
     ·基础网络建模原理第73-74页
     ·扩展网络建模原理第74页
   ·产业复杂网络建模步骤第74-83页
     ·关联关系系数选择第75-76页
     ·强关联视角选取第76-78页
     ·强关联临界值确定第78-81页
     ·具体网络模型表达第81-83页
   ·实例Ⅰ:山东省产业复杂网络第83-89页
     ·产业复杂网络的矩阵形式第84-85页
     ·产业复杂网络分离子图形式第85-87页
     ·产业复杂网络聚合图形式第87-88页
     ·产业复杂网络(类)树图形式第88-89页
   ·实例Ⅱ:山东省信息部门产业链第89-96页
     ·基本说明与分析过程第89-91页
     ·信息制造业产业链分析第91-92页
     ·信息服务业产业链分析第92-93页
     ·信息部门产业链综合分析第93-94页
     ·实例验证结论第94-96页
 小结第96-98页
4. 基于ICN的产业关联结构特征研究第98-136页
   ·关联效应与关联关系结构特征第98-100页
     ·产业关联综合效应第98页
     ·产业关联关系结构特征第98-99页
     ·关联关系结构特征研究思路第99-100页
   ·关联的整体特征研究第100-111页
     ·关联整体稳定性及研究方法第100-103页
     ·关联整体中心性及研究方法第103-107页
     ·关联整体聚类性及研究方法第107-109页
     ·关联整体循环性及研究方法第109-111页
   ·关联的个体特征研究第111-114页
     ·产业关联个体特征第111-112页
     ·关联个体特征研究方法第112-114页
   ·实例:山东省产业关联结构特征第114-135页
     ·关联整体稳定性分析第114-116页
     ·关联整体中心性分析第116-122页
     ·关联整体聚类性分析第122-125页
     ·关联整体循环性分析第125-126页
     ·关联个体中心性分析第126-134页
     ·实例验证结论第134-135页
 小结第135-136页
5. 基于ICN的产业关联指标体系研究第136-161页
   ·产业关联指标与产业复杂网络第136-140页
     ·ICN产业关联指标含义第136-137页
     ·ICN产业关联指标原理第137-139页
     ·ICN产业关联指标设计思路第139-140页
   ·产业关联整体指标设计第140-145页
     ·关联整体稳定性指标第141-142页
     ·关联整体中心性指标第142-143页
     ·关联整体聚类性指标第143-144页
     ·关联整体循环性指标第144-145页
   ·产业关联个体指标设计第145-149页
     ·关联个体宽广性指标第145-146页
     ·关联个体纵深性指标第146-147页
     ·关联个体波及性指标第147-148页
     ·关联个体主导性指标第148页
     ·关联个体循环性指标第148-149页
   ·产业关联结构指标设计第149-153页
     ·产业关联整体结构指标第149-151页
     ·产业关联个体结构指标第151-153页
   ·产业关联指标体系第153-156页
     ·产业关联指标体系特征第153-154页
     ·产业关联指标体系说明第154-156页
   ·实例:山东省三次产业关联效应第156-160页
     ·基本说明第156页
     ·产业关联指标数值第156-158页
     ·产业关联指标分析第158-160页
 小结第160-161页
6. “鲁苏粤”产业关联比较研究第161-183页
   ·基本说明与研究设计第161-162页
     ·关联比较对象的选择第161页
     ·产业关联比较的内容第161-162页
     ·产业关联比较的方法第162页
   ·“鲁苏粤”关联效应强度比较第162-168页
     ·直接关联强度系数第162-164页
     ·完全关联强度系数第164-166页
     ·强度关键性产业第166-168页
   ·“鲁苏粤”关联基础结构比较第168-170页
     ·关联同构性与异构性第168-169页
     ·产业完全纵深度第169-170页
   ·“鲁苏粤”关联整体中心性比较第170-176页
     ·关联整体中心结构第170-172页
     ·集聚产业分工体系第172-174页
     ·产业集聚绩效分析第174-176页
   ·“鲁苏粤”关联个体特征比较第176-179页
     ·关联个体指标数值第176-177页
     ·结构关键性产业第177-178页
     ·产业综合关联特征第178-179页
   ·综合研究结论第179-182页
     ·应用性分析结论第179-181页
     ·验证性分析结论第181-182页
 小结第182-183页
7. 关联视角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实证研究第183-201页
   ·基本说明与研究意义第183-184页
     ·关联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升级第183页
     ·理论意义第183-184页
     ·实践意义第184页
   ·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指标设计第184-186页
     ·产业结构升级原理第184-185页
     ·产业结构升级指标选择第185-186页
   ·数据来源与基本分析第186-188页
     ·数据来源第186-187页
     ·2002~2007 年中国经济基本状况第187-188页
   ·技术进步与整体技术结构变动分析第188-192页
     ·关联整体聚类性与关联整体中心性第188-189页
     ·关联关系的变动第189-191页
     ·关联技术敏感性第191-192页
   ·产业链延伸性变动分析第192页
     ·关联整体循环性第192页
     ·产业完全纵深度第192页
   ·产业影响力变动分析第192-197页
     ·产业关联效应强度第192-195页
     ·产业关联个体指标第195-197页
   ·结论与启示第197-199页
 小结第199-201页
8. 结论与展望第201-206页
   ·研究结论第201-203页
   ·局限与展望第203-206页
     ·研究局限第203-204页
     ·研究展望第204-206页
附录:产业部门分类、代码及编号表(42部门)第206-209页
参考文献第209-227页
致谢第227-228页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第228-229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229页

论文共2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媒介环境学视阈下文学与媒介之关系研究
下一篇: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效能的影响研究--基于竞值架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