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海水养殖鱼类新贝尼登虫研究概况 | 第11-18页 |
| 1 新贝尼登虫的种类及分布 | 第11页 |
| 2 新贝尼登虫的形态学特征 | 第11-12页 |
| 3 新贝尼登虫的生活史 | 第12-14页 |
| 4 新贝尼登虫病组织病理学研究 | 第14页 |
| 5 分子生物学在新贝尼登虫种类鉴定中的应用 | 第14-16页 |
| 6 新贝尼登虫病的防治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象山港海水养殖鱼类一种贝尼登类单殖吸虫的鉴定 | 第18-32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8-23页 |
| ·标本采集 | 第18页 |
| ·形态学鉴定 | 第18-19页 |
| ·虫体染色及永久标本制作 | 第18-19页 |
| ·虫体显微观察与描述 | 第19页 |
| ·28S rDNA 和ITSI 基因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 第19-23页 |
| ·基因组DNA 提取 | 第19-20页 |
| ·引物 | 第20页 |
|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第20页 |
| ·电泳鉴定及切胶回收、纯化 | 第20-21页 |
| ·克隆 | 第21-22页 |
| ·T-A 连接 | 第21页 |
| ·感受态细胞制备(CaC12 法) | 第21-22页 |
| ·转化与筛选 | 第22页 |
| ·质粒提取 | 第22页 |
| ·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22-23页 |
| 2 结果 | 第23-28页 |
| ·形态学特征 | 第23-24页 |
| ·28S rDNA 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 第24-26页 |
| ·序列测定 | 第24页 |
| ·28S rDNA 部分序列分析与比对 | 第24-25页 |
| ·28S rDNA 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25-26页 |
| ·ITSI 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 第26-28页 |
| ·序列测定 | 第26页 |
| ·ITSI 序列分析与比对 | 第26-27页 |
| ·ITSI 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27-28页 |
| 3 讨论 | 第28-32页 |
| 第三章 梅氏新贝尼登虫有关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 第32-42页 |
| 第一节 梅氏新贝尼登虫成虫、虫卵、钩毛蚴扫描电镜观察 | 第32-35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2页 |
| ·样品采集 | 第32页 |
| ·成虫 | 第32页 |
| ·虫卵 | 第32页 |
| ·钩毛蚴 | 第32页 |
| ·扫描电镜(SEM)样品标本的制作 | 第32页 |
| 2 结果 | 第32-33页 |
| ·成虫扫描电镜观察 | 第32-33页 |
| ·虫卵扫描电镜观察 | 第33页 |
| ·钩毛蚴扫描电镜观察 | 第33页 |
| 3 讨论 | 第33-35页 |
| 第二节 梅氏新贝尼登虫产卵特点、虫卵孵化条件及钩毛蚴个体行为研究 | 第35-39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5页 |
| ·梅氏新贝尼登虫的产卵过程及虫卵孵化观察 | 第35页 |
| ·钩毛蚴的个体行为观察 | 第35页 |
| 2 结果 | 第35-37页 |
| ·梅氏新贝尼登虫的产卵过程 | 第35-37页 |
| ·梅氏新贝尼登虫虫卵孵化过程 | 第37页 |
| ·钩毛蚴的个体行为 | 第37页 |
| 3 讨论 | 第37-39页 |
| 第三节 低盐度海水胁迫对梅氏新贝尼登虫的影响 | 第39-42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9-40页 |
| ·低盐度海水对离体梅氏新贝尼登虫的影响 | 第39页 |
| ·低盐度海水对大黄鱼体表梅氏新贝尼登虫的影响 | 第39-40页 |
| 2 结果 | 第40-41页 |
| ·低盐度海水对离体梅氏新贝尼登虫的影响 | 第40页 |
| ·低盐度海水对大黄鱼体表梅氏新贝尼登虫的影响 | 第40-41页 |
| 3 讨论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感染梅氏新贝尼登虫大黄鱼眼睛组织病理初步研究 | 第42-4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 ·样品采集 | 第42页 |
| ·眼睛组织石蜡切片制作 | 第42-43页 |
| 2 结果 | 第43页 |
| ·角膜的病理变化 | 第43页 |
| ·脉络膜的病理变化 | 第43页 |
| ·视网膜的病理变化 | 第43页 |
| 3 讨论 | 第43-45页 |
| 第五章 结语 | 第45-47页 |
| 1 研究成果 | 第45页 |
| 2 展望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 附录 | 第53-63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