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预应力钢箱—砼结合连续梁桥预应力效果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绪论 | 第12-20页 |
| ·体外预应力结合梁桥组成及特点 | 第12-15页 |
| ·体外预应力结合梁桥的组成 | 第12-14页 |
| ·体外预应力结合梁桥的特点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工程应用 | 第15-19页 |
| ·体外预应力结合梁体系国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5-16页 |
| ·体外预应力结合梁体系国内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6-17页 |
| ·体外预应力结合梁体系国外工程应用 | 第17-18页 |
| ·体外预应力结合梁体系国内工程应用 | 第18-19页 |
|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9-20页 |
| 2 预应力结合连续梁受力性能 | 第20-38页 |
| ·预加力对结合连续梁抗弯承载力的影响 | 第20-29页 |
| ·预应力筋的应力增量 | 第20-24页 |
| ·考虑预加力作用的截面抗弯承载力的数值分析 | 第24-29页 |
| ·预加力对结合连续梁变形的影响 | 第29-32页 |
| ·预加力对预应力结合连续梁负弯矩区受力性能的影响 | 第32-34页 |
| ·预加力抗裂控制措施与效果 | 第32-33页 |
| ·预加力对抗裂性能影响的分析 | 第33-34页 |
| ·预加力对预应力结合连续梁内力重分布的影响 | 第34-38页 |
| 3 预应力钢箱—混凝土结合连续梁有限元模型 | 第38-49页 |
| ·基本假设及模型概述 | 第38-39页 |
| ·有限元单元类型的选择使用 | 第39-43页 |
| ·混凝土专用单元(SOLID65) | 第39-42页 |
| ·钢梁SOLID45单元 | 第42页 |
| ·预应力的模拟 | 第42-43页 |
| ·材料模型和本构关系 | 第43-45页 |
| ·混凝土材料 | 第43-44页 |
| ·钢箱梁材料 | 第44-45页 |
| ·求解方法 | 第45-46页 |
| ·有限元模型 | 第46-49页 |
| ·材料参数 | 第46-48页 |
| ·有限元模型图 | 第48-49页 |
| 4 预应力钢箱—混凝土结合连续梁全过程分析 | 第49-71页 |
| ·荷载—挠度特征曲线 | 第50-57页 |
| ·预应力施加阶段 | 第50-53页 |
| ·加载阶段 | 第53-57页 |
| ·横截面应变分析 | 第57-64页 |
| ·预应力施加阶段 | 第57-60页 |
| ·加载阶段 | 第60-64页 |
| ·纵向应力分析 | 第64-68页 |
| ·预应力施加阶段混凝土板纵向应力分布 | 第64-67页 |
| ·加载全过程钢梁纵向应力分布 | 第67-68页 |
| ·预应力筋应力增量 | 第68-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5 实桥有限元模拟及与施工监测的对比 | 第71-88页 |
| ·桥梁概况 | 第71-73页 |
| ·实桥有限元模型建立及施工阶段划分 | 第73-78页 |
| ·桥梁结构有限元模拟 | 第73页 |
| ·材料、荷载数据和体外索有效预应力取值 | 第73-74页 |
| ·施工阶段的划分 | 第74-77页 |
| ·实桥有限元模型图 | 第77-78页 |
| ·实桥监测方案 | 第78-79页 |
| ·测点布置 | 第78-79页 |
| ·各施工阶段测量内容 | 第79页 |
| ·计算结果及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 | 第79-87页 |
| ·钢箱梁底板应力 | 第79-83页 |
| ·钢箱梁顶板应力 | 第83-85页 |
| ·混凝土板应力 | 第85-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 ·研究结论 | 第88-89页 |
| ·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 作者简历 | 第92-94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