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1章 概述 | 第14-31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农田氮转化运移过程 | 第16-18页 |
·农田氮转化运移理论 | 第18-22页 |
·农田氮转化运移模型 | 第22-29页 |
·模型的分类和发展 | 第22-2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模型研究的发展方向 | 第28-29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第2章 氮转化运移模型的建立 | 第31-55页 |
·模型建立的背景 | 第31-32页 |
·模型结构框架 | 第32-34页 |
·土壤水热运动模拟 | 第34-40页 |
·土壤水热模型选择 | 第34-35页 |
·SWAP 和DRAINMOD 模型概述 | 第35-38页 |
·SWAP 和DRAINMOD 模型对比 | 第38-40页 |
·氮转化运移各子模型块的建立 | 第40-50页 |
·地表径流及土壤侵蚀 | 第40-41页 |
·地表氮素损失 | 第41-42页 |
·有机氮的净矿化 | 第42-44页 |
·氨挥发 | 第44页 |
·铵态氮的硝化 | 第44-45页 |
·硝态氮的反硝化 | 第45-46页 |
·氮的吸附 | 第46-47页 |
·作物的氮吸收 | 第47页 |
·硝态氮的淋失和地下排水损失 | 第47-49页 |
·土壤水热与氮转化运移模型的集成 | 第49-50页 |
·模型主要参数确定方法 | 第50-53页 |
·有机氮净矿化过程试验 | 第50-51页 |
·反硝化过程试验 | 第51-52页 |
·水动力弥散系数和弥散度的确定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3章 氮转化运移模型的性能检验 | 第55-85页 |
·田间试验布置与观测 | 第55-61页 |
·施用无机肥条件下水土耕作管理措施对比试验 | 第55-57页 |
·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对比试验 | 第57-59页 |
·不同作物系统地表径流及氮流失试验 | 第59-61页 |
·模型的验证方法 | 第61-62页 |
·施用无机肥的试验模拟验证 | 第62-68页 |
·主要参数的确定 | 第62-64页 |
·地下水埋深和排水量动态模拟 | 第64-66页 |
·氮流失量动态模拟 | 第66-68页 |
·施用有机肥的试验模拟验证 | 第68-75页 |
·主要参数的确定 | 第68-70页 |
·排水量动态模拟 | 第70-72页 |
·氮流失量动态模拟 | 第72-73页 |
·土壤硝态氮动态模拟 | 第73-75页 |
·一维和二维模型模拟土壤氮动态过程的对比 | 第75-77页 |
·影响氮动态的土壤水热变化分析 | 第75-76页 |
·模拟结果对比 | 第76-77页 |
·不同作物系统的地表径流模拟验证 | 第77-83页 |
·国内SCS 法应用现状 | 第77-78页 |
·地表径流模拟 | 第78-80页 |
·CN 值确定及改进的计算方法 | 第80-83页 |
·SCS 方法适应性及应用讨论 | 第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4章 氮转化运移模型主要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 第85-96页 |
·分析方法 | 第85-86页 |
·有机氮的净矿化 | 第86-88页 |
·氨挥发 | 第88-89页 |
·铵态氮的硝化 | 第89页 |
·硝态氮的反硝化 | 第89-90页 |
·地表径流氮流失 | 第90-91页 |
·地下排水硝态氮损失 | 第91-92页 |
·作物的氮吸收 | 第92-93页 |
·根区20CM 内的硝态氮动态过程 | 第93-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5章 农田氮流失量预测评价与控制措施 | 第96-113页 |
·氮流失量影响因素分析 | 第96-98页 |
·有机肥施肥管理对氮流失量和作物氮吸收量的影响 | 第98-100页 |
·施肥量对氮流失量和作物氮吸收量的影响 | 第98页 |
·有机肥中铵态氮含量对氮流失量和作物氮吸收量的影响 | 第98-99页 |
·有机肥施用次数对氮流失量的影响 | 第99-100页 |
·不同施肥类型氮流失量的对比分析 | 第100-101页 |
·控制氮流失的农田管理措施 | 第101-112页 |
·氮肥管理 | 第101-103页 |
·灌溉管理 | 第103-104页 |
·地下水位控制 | 第104-105页 |
·作物系统 | 第105-107页 |
·耕作措施 | 第107-108页 |
·排水资源化与循环利用 | 第108-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13-116页 |
·主要成果 | 第113-114页 |
·论文的主要创新 | 第114-115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