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文献综述 | 第8-18页 |
绪论:中国纪录片研究的一种新取向 | 第18-22页 |
第一章 心理学和电影:不同出发点相同目的地 | 第22-39页 |
一 20 世纪文化、科学的表征和本质 | 第22-25页 |
1、影视涵盖了20 世纪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 第23页 |
2、心理学影响了20 世纪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 第23-24页 |
3、心理学为影视的物质性生产提供了心理依据 | 第24-25页 |
二 理论积淀中的互相滋养 | 第25-28页 |
1、影视理论的术语帮助心理学研究设置目标,心理学为影视展现拓展可能性 | 第25-26页 |
2、格式塔心理学使电影美学的地位得以确立 | 第26-28页 |
3、精神分析学说开创了电影现代理论 | 第28页 |
三 实践探索中的相互印证 | 第28-33页 |
1、心理实验和影视创作应用 | 第29-31页 |
2、心理学流派与影视创作潮流 | 第31-33页 |
四 叙事范式下的心理学和影视:不断增大的交集 | 第33-39页 |
1、一种有意味的转换:毕淑敏和柯云路 | 第33-34页 |
2、一种极富生机的渗透:影视作品更深入地渗透心理学教学和研究 | 第34-35页 |
3、共同服务于大众:心理学和影视创作、传播的融合 | 第35-39页 |
第二章 当叙事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根隐喻” | 第39-50页 |
一 心理学研究的后现代转向 | 第39-42页 |
1、现代心理学的困境 | 第39-40页 |
2、困境中的反思 | 第40-41页 |
3、心理学研究的后现代转向 | 第41-42页 |
二 心理学研究中“根隐喻”的嬗变 | 第42-50页 |
1、隐喻、“根隐喻” | 第42-44页 |
2、心理研究历史中“根隐喻”的嬗变 | 第44-46页 |
3、当叙事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根隐喻” | 第46-50页 |
第三章 叙事心理学视野中的中国纪录片研究 | 第50-82页 |
一 共同的哲学基础和研究取向:社会建构论 | 第50-54页 |
1、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 | 第50-53页 |
2、社会建构论:一种新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研究取向 | 第53-54页 |
二 新认识论指导下的研究突破 | 第54-69页 |
1、突破“虚构与非虚构”的“实在论”之辩 | 第54-57页 |
2、突破“真实与真实感”的“本质论”之辩 | 第57-69页 |
三“对话(互主体性)”的叙事心理学研究 | 第69-82页 |
1、生活故事:叙事心理学研究对象和纪录片建构对象的一致性 | 第69-70页 |
2、解构故事:纪录片研究者和叙事心理治疗师的工作重叠性分析 | 第70-76页 |
3、研究方法 | 第76-82页 |
第四章 自我的裂变 | 第82-128页 |
一 图表说明 | 第82-88页 |
1、线段说明 | 第82页 |
2、年代说明 | 第82-84页 |
3.a.b.c.d 四条线索说明 | 第84-86页 |
4、创作者自我特征说明 | 第86-88页 |
二 “我们”:苏醒·意象·反思 | 第88-95页 |
1、民族意象:山、路、河、墙 | 第88-89页 |
2、集体“苏醒”后的无意识寻根 | 第89-90页 |
3、从政治崇拜到民族文化崇拜 | 第90-91页 |
4、战胜个体孤独的部落狂欢 | 第91-92页 |
5、“我们”的集体情感投射与文化反思 | 第92-95页 |
三 “实体自我”:寻找·疗伤·回归 | 第95-108页 |
1、流浪中寻找 | 第95-97页 |
2、自然中疗伤 | 第97-99页 |
3、回归现实 | 第99-101页 |
4. DV:理想种子的繁衍 | 第101-108页 |
插入语:重新聚焦图表三 | 第105-108页 |
四“关系自我”:时间·呈现·尊重 | 第108-124页 |
1、时间这个概念 | 第109-111页 |
2、纪录片中的时间 | 第111-113页 |
3、“时间”这个人 | 第113-116页 |
4、生活:从“被说出”到“呈现” | 第116-124页 |
五“叙事自我”:叙事时代的来临 | 第124-128页 |
1、从“场”到“叙事” | 第125页 |
2、创作者“叙事自我”的自我特征呈现 | 第125-128页 |
第五章 “看”的欲望与满足 | 第128-156页 |
一 好奇心理 | 第129-141页 |
1、设置悬念 | 第130-133页 |
2、制造冲突 | 第133-139页 |
3、挖掘事实新闻价值 | 第139-141页 |
二 快乐心理 | 第141-146页 |
1、对快乐的界定 | 第141-142页 |
2、对观众快乐心理的满足首先是消除其潜意识中的紧张 | 第142-143页 |
3、观众的快乐心理的满足还来自情绪痛苦后的松弛和升华 | 第143-146页 |
三 游戏心理 | 第146-156页 |
1、心理学上关于游戏的分析和研究 | 第146-148页 |
2、后现代主义文化氛围中对游戏的整体需求 | 第148-149页 |
3、影视叙事对观众游戏心理的满足 | 第149-156页 |
结语:叙事时代的纪录原则-----不“讲”道理 | 第15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74页 |
致谢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