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搜查制度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第一章 刑事搜查制度的一般理论 | 第9-14页 |
| 第一节 搜查的基本涵义 | 第9-11页 |
| 一、搜查的概念 | 第9-10页 |
| 二、搜查的性质 | 第10-11页 |
| 第二节 搜查的基本类型 | 第11-12页 |
| 一、人身、物品与场所搜查 | 第11页 |
| 二、有证搜查与无证搜查 | 第11页 |
| 三、强制搜查与任意搜查 | 第11页 |
| 四、公开搜查与秘密搜查 | 第11-12页 |
| 五、白天搜查与夜间搜查 | 第12页 |
| 六、初次搜查与重复搜查 | 第12页 |
| 七、对犯罪嫌疑人的搜查与对第三人的搜查 | 第12页 |
| 第三节 刑事搜查制度的特征 | 第12-14页 |
| 一、目的与功能的双重性 | 第12-13页 |
| 二、搜查行为的强制性 | 第13页 |
| 三、搜查主体的特定性 | 第13页 |
| 四、搜查程序的法定性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主要法治国家刑事搜查制度的比较考察 | 第14-23页 |
| 第一节 对主要法治国家刑事搜查制度的分析 | 第14-21页 |
| 一、搜查的根据 | 第14-15页 |
| 二、启动搜查的权力来源 | 第15-16页 |
| 三、搜查的实施 | 第16-19页 |
| 四、违法搜查的法律后果 | 第19-21页 |
| 第二节 对主要法治国家刑事搜查制度的借鉴 | 第21-23页 |
| 一、严格限制搜查程序的启动 | 第21页 |
| 二、建立了完善的的无证搜查制度 | 第21页 |
| 三、规定了细致的搜查执行规范 | 第21-22页 |
| 四、明确了违法搜查的法律后果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中国刑事搜查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23-32页 |
| 第一节 中国刑事搜查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23-26页 |
| 一、宪法高度的规定 | 第23页 |
| 二、刑事程序法的规定 | 第23-26页 |
| 三、刑事实体法的规定 | 第26页 |
| 第二节 中国刑事搜查制度的弊端分析 | 第26-32页 |
| 一、刑事搜查制度设置的价值定位存在偏差 | 第26-27页 |
| 二、搜查程序的启动缺乏实质性制约 | 第27页 |
| 三、搜查证的记载缺乏针对性和特定性 | 第27-28页 |
| 四、无证搜查的法律规定不合理 | 第28页 |
| 五、搜查执行规范不利于实践操作 | 第28-30页 |
| 六、违法搜查的救济程序缺失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中国刑事搜查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 第32-44页 |
| 第一节 中国刑事搜查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 第32-33页 |
| 一、保护人权的现实需要 | 第32页 |
| 二、控制犯罪的迫切需求 | 第32页 |
| 三、实现侦查程序与国际接轨的要求 | 第32-33页 |
| 第二节 中国刑事搜查制度改革的价值定位 | 第33-34页 |
| 第三节 中国刑事搜查制度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34-35页 |
| 一、司法控制原则 | 第34页 |
| 二、程序法定原则 | 第34-35页 |
| 三、比例原则 | 第35页 |
| 第四节 中国刑事搜查制度改革的思路 | 第35-44页 |
| 一、中国刑事搜查制度改革的条件分析 | 第35-37页 |
| 二、中国刑事搜查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 | 第37-38页 |
| 三、目前亟待完善的几点立法建议 | 第38-44页 |
| 结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