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目前内河航运的环境特点、船舶的安全措施及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红外图像在内河船舶助航系统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14-15页 |
·以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为核心的红外视觉检测系统 | 第15-17页 |
·本文的创新点及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内河红外图像视觉检测算法的研究 | 第18-60页 |
·红外图像的特征分析及主要特点 | 第18-24页 |
·红外图像的灰度直方图分析 | 第18-19页 |
·红外图像的非均匀性分析 | 第19-20页 |
·红外图像的噪声分析 | 第20-21页 |
·红外图像的对比度和分辨率分析 | 第21页 |
·内河红外图像及红外船舶目标的主要特点 | 第21-24页 |
·红外图像预处理 | 第24-34页 |
·图像锐化 | 第24-29页 |
·图像平滑 | 第29-34页 |
·水面与陆地天空区域分割算法研究 | 第34-41页 |
·基于最大类间方差法的水陆区域分割 | 第34-36页 |
·基于行均值的水陆区域分割 | 第36-39页 |
·基于优化迭代阈值的水陆区域分割 | 第39-41页 |
·水陆线位置检测 | 第41-47页 |
·基于Hough 变换的水陆线位置检测 | 第41-44页 |
·基于Sobel 滤波的水陆线位置检测 | 第44-47页 |
·内河红外(船舶)目标检测算法 | 第47-58页 |
·局部灰度特性在内河船舶目标检测中的应用 | 第47-50页 |
·局部熵在内河船舶目标检测中的应用 | 第50-53页 |
·数学形态学在内河船舶目标检测中的应用 | 第53-56页 |
·边缘、纹理以及能量相结合在内河船舶目标检测中的应用 | 第56-58页 |
·总结 | 第58-60页 |
3 系统硬件设计 | 第60-95页 |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 第60-61页 |
·模块化内河红外目标检测跟踪系统的设计思想 | 第60页 |
·硬件总体设计框架 | 第60-61页 |
·电源、复位、时钟系统设计及DSP 芯片设置 | 第61-68页 |
·系统电源设计 | 第61-64页 |
·电源监控、复位系统设计 | 第64-65页 |
·系统时钟产生电路设计及DSP 启动工作模式设置 | 第65-68页 |
·DSP 的存储体系及外部存储接口设计 | 第68-77页 |
·DSP 的存储体系及EMIF 接口 | 第68-70页 |
·DSP 与SDRAM 接口部分硬件设计 | 第70-72页 |
·DSP 与FIFO 接口部分硬件设计 | 第72-75页 |
·DSP 与FLASH 接口部分硬件设计 | 第75-77页 |
·视频输入输出模块硬件设计 | 第77-83页 |
·FPGA 及其外围电路设计 | 第77-80页 |
·视频解码器及外围电路设计 | 第80-81页 |
·视频编码器及外围电路设计 | 第81-82页 |
·各部分硬件连接图 | 第82-83页 |
·视频叠加电路及人机接口设计 | 第83-85页 |
·单片机与DSP 通信设计 | 第85-89页 |
·DSP 的JTAG 仿真器接口设计 | 第89-90页 |
·高速电子系统抗干扰设计 | 第90-94页 |
·多板层设计 | 第91页 |
·系统中原件布局 | 第91-92页 |
·系统中电源和地线的设计 | 第92-93页 |
·系统中PCB 布线 | 第93-94页 |
·总结 | 第94-95页 |
4 系统软件设计 | 第95-129页 |
·引言 | 第95页 |
·开发环境与开发工具 | 第95-100页 |
·DSP 开发环境CCS | 第95-97页 |
·TDS510USB 硬件仿真器 | 第97页 |
·VHDL 硬件描述语言及FPGA 软件开发环境QuartusII 介绍 | 第97-99页 |
·单片机开发环境Keil C51 介绍 | 第99-100页 |
·系统软件设计 | 第100-125页 |
·系统初始化 | 第100-111页 |
·系统引导程序设计 | 第111-114页 |
·DSP 应用程序的固化 | 第114-116页 |
·视频数据采集及图像预处理 | 第116-124页 |
·系统图像数据存储策略 | 第124-125页 |
·系统软件流程 | 第125-126页 |
·代码开发流程及程序优化实现 | 第126-128页 |
·代码开发流程 | 第126-127页 |
·程序的优化实现 | 第127-128页 |
·总结 | 第128-129页 |
5 系统调试及试验结果 | 第129-132页 |
·系统调试 | 第129-130页 |
·试验结果 | 第130-13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32-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0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40-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