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廉臣生平与学术思想研究
目录 | 第1-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4页 |
ABSTRACT | 第14-22页 |
文献综述 | 第22-26页 |
前言 | 第26-28页 |
正文 | 第28-100页 |
1 何廉臣生平 | 第28-35页 |
·何氏生卒年及世医家族谱系考 | 第28-31页 |
·生卒年考证 | 第28页 |
·家族谱系考证 | 第28-31页 |
·何廉臣行医经历 | 第31-33页 |
·弃儒攻医 苏沪游学 | 第31-32页 |
·医涯丰富 厚积薄发 | 第32-33页 |
·学术传承 师徒授受 | 第33-35页 |
·师从樊开周 印证叶香岩 推崇俞根初 | 第34页 |
·同僚挚友 | 第34-35页 |
·传承其学之徒 | 第35页 |
2 何廉臣重要医事活动 | 第35-45页 |
·共建医学会 | 第36-37页 |
·绍兴医药学研究社 | 第36页 |
·神州医药学会绍兴分会 | 第36-37页 |
·创办学报 整理医籍 | 第37-40页 |
·创办《绍兴医药学报》及《绍兴医药月报》 | 第37-38页 |
·整理编著医籍 | 第38-40页 |
·力主中医改革 | 第40-43页 |
·兴教育编教材 | 第40-42页 |
·主持绍兴中医考试及学术汇讲 | 第42-43页 |
·中医抗争活动 | 第43-44页 |
·创办和济药局 施医施药 | 第44-45页 |
3 何廉臣继承和发展绍派伤寒学术思想研究 | 第45-59页 |
·绍派伤寒发展沿革 | 第46-48页 |
·绍兴地理环境 | 第46页 |
·绍派伤寒的起源 | 第46-47页 |
·绍派伤寒的发展 | 第47-48页 |
·《通俗伤寒论》版本流传考证 | 第48-55页 |
·《通俗伤寒论》作者及成书情况 | 第48-49页 |
·《通俗伤寒论》内容及学术特点 | 第49页 |
·《通俗伤寒论》版本源流 | 第49-51页 |
·《通俗伤寒论》传本辨析 | 第51-54页 |
·《通俗伤寒论》(何秀山本) | 第51页 |
·《通俗伤寒论》(何廉臣本) | 第51-53页 |
·《重订通俗伤寒论》(徐荣斋本) | 第53页 |
·《三订通俗伤寒论》(连建伟本) | 第53-54页 |
·《通俗伤寒论》(何廉臣本)学术地位及其评价 | 第54-55页 |
·何廉臣对绍派伤寒的继承与发挥 | 第55-59页 |
·对病因的认识 | 第55-57页 |
·六气皆能致病,尤重火邪 | 第55-56页 |
·绍地夹湿多,寒包火多 | 第56页 |
·水火为两大病源 | 第56-57页 |
·对伤寒六经传变认识 | 第57-58页 |
·外感三层说 | 第57页 |
·伤寒手足皆可传经 | 第57页 |
·伤寒传入厥阴有手足之别 | 第57-58页 |
·辨证六经三焦并重 | 第58-59页 |
4 何廉臣温病学说代表之作《重订广温热论》 | 第59-72页 |
·时代背景 | 第59页 |
·《重订广温热论》成书过程 | 第59-61页 |
·戴天章之《广温疫论》 | 第60页 |
·陆九芝之《广温热论》 | 第60-61页 |
·何廉臣之《重订广温热论》 | 第61页 |
·《重订广温热论》对温病学的继承与发挥 | 第61-71页 |
·扩充伏气温病的范畴,倡"温热四时皆有"之说 | 第62页 |
·阐明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的本质区别 | 第62-63页 |
·完善伏气温病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 | 第63-65页 |
·一因 温热既是伏火 | 第63-64页 |
·二纲 湿火与燥火 | 第64-65页 |
·四目 兼、夹、复、遗证 | 第65页 |
·将戴天章"五法"发展成"八法"的运用 | 第65-70页 |
·发表法 | 第66页 |
·攻里法 | 第66-67页 |
·和解法 | 第67页 |
·开透法 | 第67-68页 |
·清凉法 | 第68页 |
·温燥法 | 第68-69页 |
·消化法 | 第69页 |
·补益法 | 第69-70页 |
·握机于病象之先 | 第70-71页 |
·讨论 | 第71-72页 |
5 何廉臣临床特色 | 第72-83页 |
·诊断 | 第73-77页 |
·望诊观两目、察舌苔、看口齿 | 第73-75页 |
·观两目 | 第73页 |
·察舌苔 | 第73-74页 |
·看口齿 | 第74-75页 |
·问诊 询二便 | 第75页 |
·切诊 | 第75-77页 |
·切脉 | 第75-76页 |
·按胸腹 | 第76-77页 |
·治疗原则 | 第77-80页 |
·依据地气重视治湿 | 第77-78页 |
·湿热治肺 寒湿治脾 | 第78-79页 |
·外感重视透邪外出 | 第79页 |
·治燥创立温凉分治 | 第79-80页 |
·用药轻灵平稳喜用鲜药 | 第80页 |
·创立新医案式 | 第80-82页 |
·尝试中西医汇通 | 第82-83页 |
6 何廉臣论治举隅 | 第83-93页 |
·论治黄耳、赤膈伤寒 | 第84-85页 |
·论治黄耳伤寒 | 第84页 |
·论治赤膈伤寒 | 第84-85页 |
·论治痰饮 | 第85-87页 |
·治痰 | 第85-86页 |
·治饮 | 第86-87页 |
·论治血证 | 第87-89页 |
·治疗血证总则 | 第87-88页 |
·论治血证举隅 | 第88-89页 |
·止血用药经验 | 第89页 |
·论治肿胀臌蛊 | 第89-93页 |
·论治水肿 | 第89-91页 |
·辨水肿病因 | 第89-90页 |
·辨水肿症状 | 第90页 |
·博采众方治疗水肿 | 第90-91页 |
·论胀 | 第91-92页 |
·胀病原因 | 第91页 |
·各胀特点 | 第91-92页 |
·论治胀病 | 第92页 |
·论治臌蛊 | 第92-93页 |
·病因及症状 | 第92-93页 |
·论治 | 第93页 |
7 何廉臣治学方法探析 | 第93-95页 |
8 何廉臣对完善寒温融合及对近代温病学贡献的讨论 | 第95-96页 |
9 结语 | 第96-99页 |
10 致谢 | 第99-100页 |
附录一: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附录二:何廉臣生平年表 | 第103-104页 |
附录三:与何氏后代书信往来 | 第104-106页 |
附录四:何廉臣论文一览表 | 第106-108页 |
附录五:何廉臣著作及内容提要一览表 | 第108-113页 |
附录六:《重订广温热论》引用医家方论一览表 | 第113-147页 |
附录七:个人简历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