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动机及目的 | 第10-13页 |
·研究动机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文献分析法 | 第13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13-14页 |
·研究范围和限制 | 第14-16页 |
·研究范围 | 第14页 |
·研究限制 | 第14-16页 |
·名词界定 | 第16-18页 |
·香港中学 | 第16页 |
·中学教师 | 第16页 |
·症状 | 第16-17页 |
·中医养生 | 第17页 |
·中医康复 | 第17-18页 |
2 文献探讨 | 第18-40页 |
·本地及国内研究成果 | 第18-21页 |
·"香港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健康问题" | 第18-19页 |
·"香港教师的压力与忧虑调查报告" | 第19-20页 |
·"亚健康状态研究现状及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 第20-21页 |
·亚健康状态的理论基础 | 第21-32页 |
·亚健康概念的源起 | 第21页 |
·西方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的病理观点 | 第21-27页 |
·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病理观点 | 第27-32页 |
·研究的架构 | 第32-40页 |
·研究架构的理论基础 | 第32-37页 |
·研究架构的变量关系 | 第37-40页 |
3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40-46页 |
·调查设计 | 第40-42页 |
·研究策略 | 第40页 |
·问卷之设计 | 第40-42页 |
·样本选取 | 第42-44页 |
·问卷调查方面 | 第42页 |
·调查操作方法 | 第42-44页 |
·数据之处理 | 第44-46页 |
4 调查结果与讨论 | 第46-80页 |
·基本分析 | 第46-55页 |
·问卷调查-基本数据分析 | 第46-55页 |
·亚健康状态致因分析 | 第55-62页 |
·受访人群被生活事件影响精神的状况 | 第55-59页 |
·亚健康状态致因-因子分析 | 第59-62页 |
·亚健康状态症状分析 | 第62-68页 |
·受访人群亚健康状态的状况 | 第62-66页 |
·亚健康状态症状-因子分析 | 第66-68页 |
·亚健康状态致因与亚健康状态症状的关系-典型相关分析 | 第68-70页 |
·结果解释 | 第68-69页 |
·讨论 | 第69-70页 |
·香港女性中学教师以传统中医养生及康复方法治疗或调理亚健康状态对策之状况 | 第70-80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80-9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受访香港女性中学教师对健康及亚健康概念的认识 | 第80页 |
·受访香港女性中学教师亚健康状态症状的产生为三大致因 | 第80页 |
·受访香港女性中学教师亚健康症状的发生率 | 第80页 |
·受访香港女性中学教师的常见亚健康症状表现为"四多三低" | 第80-81页 |
·亚健康状态致因与亚健康状态症状的关系 | 第81页 |
·患有亚健康症状的受访香港女性中学教师在中医养生康复的认识及采用情况 | 第81-82页 |
·建议 | 第82-90页 |
·应用中医养生康复手段调节个体心理应激状况,治療亚健康症状 | 第82-83页 |
·应用心理干预,消除引致亚健康状态的心理性致因 | 第83-84页 |
·提倡及应用中医"治未病"及养生理念于教师健康管理 | 第84-85页 |
·应加强教师对中医养生康复的正确认识 | 第85-86页 |
·教师、政府及相关教育单位合作舒减各方压力 | 第86-87页 |
·应加强教师对中药保健产品的认识 | 第87-89页 |
·未来研究的建议 | 第89-90页 |
6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7 致谢 | 第92-93页 |
附录一:"香港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健康问题" | 第93-96页 |
附录二:"香港教师的压力与忧虑调查报告" | 第96-99页 |
附录三:亚健康状态调查问卷 | 第99-107页 |
附录四:亚健康状态致因-因子分析 | 第107-111页 |
附录五:亚健康状态症状-因子分析 | 第111-114页 |
附录六:亚健康状态致因与亚健康状态症状-典型相关分析 | 第114-117页 |
附录七:个人简介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