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天气学论文--雷暴论文

海南雷暴分布特征及形成条件分析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第11-12页
   ·国内外雷暴研究现状和进展第12-13页
     ·雷暴的气候特征及大气环流背景第12页
     ·局地气象要素与雷暴活动的关系第12-13页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3-14页
 参考文献第14-17页
第二章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第17-23页
   ·资料的选取第17页
     ·雷暴资料第17页
     ·地形资料与辐射资料第17页
     ·探空资料第17页
     ·大气格点资料第17页
   ·计算方法和分析方法第17-22页
     ·大气层结稳定度的计算方法第18页
     ·经验正交分解方法第18-20页
     ·差异显著性检验t统计量的计算方法第20页
     ·对流物理量计算方法第20-22页
     ·各区域代表站的选取第22页
 参考文献第22-23页
第三章 雷暴时空分布特征第23-37页
   ·引言第23页
   ·雷暴的空间分布第23-31页
     ·全年分布第23-25页
     ·季节分布第25-27页
     ·不同天气型分布第27-31页
   ·雷暴的时间特征第31-34页
     ·年变化特征第31-32页
     ·日变化特征第32-34页
   ·本章小结第34-35页
 参考文献第35-37页
第四章 雷暴时空分布特征的可能原因分析第37-47页
   ·引言第37页
   ·日最高气温与雷暴第37-39页
   ·辐射与雷暴第39-41页
     ·总辐射与雷暴第39页
     ·辐射日变化特征与雷暴第39-41页
   ·地形作用第41-46页
     ·对雷暴空间分布影响第41-42页
     ·对雷暴日变化的影响第42页
     ·局地锋区第42-46页
   ·本章小结第46页
 参考文献第46-47页
第五章 雷暴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可能原因分析第47-62页
   ·引言第47页
   ·雷暴日数的年变化第47-50页
     ·雷暴日数距平年变化第47-48页
     ·EOF分析年序列特征第48-50页
   ·大气条件诊断第50-60页
     ·雷暴偏多年和偏少年大尺度环流背景第50-55页
       ·500hPa高度场第51-52页
       ·700hPa高度场、流场及全风速第52-53页
       ·850hPa高度场、流场及全风速第53-54页
       ·海平面气压场第54-55页
     ·1966-1982年和1983-2005年两个时段大气环流及大气稳定度比较第55-60页
       ·大气层结稳定度的变化第55-57页
       ·700hPa高度场差异第57-59页
       ·850hPa流场差异第59-60页
   ·本章小结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2页
第六章 雷暴与局地大气条件第62-77页
   ·引言第62页
   ·对流物理量的选择和资料说明第62-64页
   ·候雷暴与对流物理量的相关分析第64-65页
   ·有无雷暴日物理量指标分布比较第65-75页
     ·海口地区第65-71页
     ·三亚地区第71-75页
   ·本章小结第75页
 参考文献第75-77页
第七章 结果与讨论第77-81页
   ·主要结果第77-79页
   ·存在的问题和讨论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7页
个人简介第8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参与的科研活动及研究成果:第87-88页
致谢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光催化相变微胶囊的相变特性与催化性能研究
下一篇:阶层认同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以甘肃成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