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 前言 | 第9-14页 |
| 第一章 三元复合驱驱油理论研究 | 第14-24页 |
| ·三元复合驱驱油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三元复合驱微观驱油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 ·三元复合驱宏观驱油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三元复合体系微观驱油机理 | 第15-17页 |
| ·降低界面张力 | 第15页 |
| ·提高洗油能力 | 第15-16页 |
| ·流度控制 | 第16页 |
| ·减小亲油孔隙介质的毛细管阻力 | 第16页 |
| ·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 | 第16页 |
| ·乳化作用 | 第16页 |
| ·降低化学剂的吸附 | 第16-17页 |
| ·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在三元复合驱驱油过程中的作用 | 第17-18页 |
| ·碱剂在三元复合驱中的作用 | 第17页 |
| ·表面活性剂在三元复合驱中的作用 | 第17-18页 |
| ·聚合物在三元复合驱中的作用 | 第18页 |
| ·影响三元复合驱效果的主要因素 | 第18-21页 |
| ·油层润湿性 | 第18-19页 |
| ·三元复合体系色谱分离 | 第19-20页 |
| ·化学剂的吸附损耗 | 第20-21页 |
| ·碱的结垢 | 第21页 |
| ·原油的乳化 | 第21页 |
| ·复合驱油藏筛选标准 | 第21-24页 |
| 第二章 三元复合驱微观驱油机理实验研究 | 第24-32页 |
| ·二维仿真地层孔隙网络微观模型实验 | 第24-26页 |
| ·微观模型 | 第24页 |
| ·微观模拟实验技术 | 第24页 |
| ·实验条件及过程 | 第24-25页 |
| ·实验结果 | 第25-26页 |
| ·三元复合驱体系驱替各种残余油的机理研究 | 第26-32页 |
| ·驱替簇状残余油的机理 | 第26-28页 |
| ·驱替柱状残余油的机理 | 第28页 |
| ·驱替孤岛状残余油的机理 | 第28-29页 |
| ·驱替膜状残余油的机理 | 第29-30页 |
| ·油墙的形成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三元复合驱驱油体系界面张力性质研究 | 第32-42页 |
| ·三元复合驱岩心驱油实验 | 第32-34页 |
| ·实验用表面活性剂的研制 | 第32-33页 |
| ·实验条件及步骤 | 第33-34页 |
| ·油水界面张力对三元复合驱驱油效果的影响分析 | 第34-39页 |
| ·动态界面张力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分析 | 第34-36页 |
| ·平衡界面张力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分析 | 第36-39页 |
| ·界面张力对微观剩余油驱替过程影响分析 | 第39-42页 |
| ·低界面张力有利于剩余油启动 | 第39-40页 |
| ·低界面张力有利于残余油运移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乳化油滴对三元复合驱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 | 第42-51页 |
| ·乳化油滴的产生及其对三元复合驱驱油效果的影响 | 第42-45页 |
| ·影响乳化油滴大量产生的因素分析 | 第42-43页 |
| ·乳化油滴的产生对三元复合驱驱油效果的影响 | 第43-45页 |
| ·油滴聚并及其对三元复合驱驱油效果的影响 | 第45-51页 |
| ·油滴聚并能力的评价方法及影响因素 | 第45-49页 |
| ·油滴聚并对三元复合驱驱油效果的影响 | 第49-51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详细摘要 | 第58-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