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油田齐古潜山储量重新计算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创新点摘要 | 第6-10页 |
| 前言 | 第10-14页 |
| 1.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 2.国内外发展现状综述 | 第10-12页 |
| 3.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2-13页 |
| 4.主要成果 | 第13-14页 |
| 第1章 储量申报及油田概况 | 第14-20页 |
| ·储量申报情况 | 第14-15页 |
| ·勘探开发概况 | 第15-16页 |
| ·资料录取情况 | 第16-20页 |
| 第2章 油田地质情况 | 第20-41页 |
| ·地层概况 | 第20-23页 |
| ·构造特征 | 第23-27页 |
| ·总体构造特征 | 第26页 |
| ·断层情况 | 第26页 |
| ·断块划分及形态 | 第26-27页 |
| ·储层特征 | 第27-34页 |
| ·储层岩性及特征 | 第27页 |
| ·储集空间 | 第27-28页 |
| ·物性特征 | 第28-32页 |
| ·裂缝发育特征 | 第32-34页 |
| ·油藏特征 | 第34-41页 |
| ·油藏类型 | 第34页 |
| ·油层分布特征 | 第34-37页 |
| ·地层压力及地层温度 | 第37页 |
| ·流体性质 | 第37-41页 |
| 第3章 储量计算 | 第41-54页 |
| ·储量参数 | 第41-51页 |
| ·容积法储量计算 | 第41-49页 |
| ·储量计算 | 第49-51页 |
| ·储量复算前后对比 | 第51-53页 |
| ·复算后储量变化情况 | 第51页 |
| ·复算后储量变化原因 | 第51-53页 |
| ·储量落实程度评价 | 第53-54页 |
| 第4章 动态法储量计算 | 第54-62页 |
| ·齐古潜山开发历程及阶段特点 | 第54-56页 |
| ·试油试采阶段 | 第54页 |
| ·投产阶段 | 第54-55页 |
| ·高产稳产阶段 | 第55页 |
| ·产量迅速下降阶段 | 第55页 |
| ·低速缓慢递减阶段 | 第55-56页 |
| ·可采储量确定方法 | 第56-58页 |
| ·可采储量的定义与类别 | 第56页 |
| ·水驱曲线法 | 第56-57页 |
| ·递减曲线法 | 第57-58页 |
| ·产量递增率模型 | 第58页 |
| ·可采储量确定方法的选用 | 第58-59页 |
| ·水驱曲线法的选用 | 第58-59页 |
| ·递减曲线法的选用 | 第59页 |
| ·储量计算结果 | 第59-62页 |
| ·储量计算结果 | 第59-60页 |
| ·地质储量的确定 | 第60-61页 |
| ·动态法储量计算小结 | 第61-62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附表 | 第66-76页 |
| 详细摘要 | 第76-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