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棉论文

棉花双秆栽培杂交制种产量构成及形成机理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3页
 1 棉花种子产量和质量的时空分布第12-13页
   ·棉花种子产量和质量的时间分布第12页
   ·棉花种子产量和质量的空间分布第12-13页
 2 影响棉花杂交制种的因素第13-18页
   ·株型第13页
   ·株高密度第13页
   ·柱头长度第13页
   ·气象因子第13-14页
   ·授粉时间第14页
   ·不同杂交方法对棉花杂交制种的影响第14-17页
     ·去雄授粉第14-15页
     ·不去雄辅助授粉第15页
     ·蜜蜂媒介传粉第15-16页
     ·化学杀雄第16页
     ·清水湿雄第16页
     ·采用雄性不育系第16-17页
     ·其他杂交方法第17页
   ·肥料对棉花杂交制种的影响第17页
   ·其他影响棉花杂交制种的因素第17-18页
 3 棉花双秆栽培产量的形成优势第18页
 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8-19页
 参考文献第19-23页
第二章 棉花双秆栽培杂交制种产量的时空分布第23-3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4-26页
   ·试验材料第24页
   ·试验设计第24-25页
   ·测定项目和方法第25-26页
     ·生育动态考察第25页
     ·棉铃指标考察第25页
     ·种子质量指标测定第25-26页
   ·数据分析第2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6-32页
   ·棉花双秆栽培杂交制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第26页
   ·棉花双秆栽培制种产量的时空分布第26-31页
     ·成铃的时空分布第26-28页
     ·单铃籽棉重的时空分布第28-29页
     ·种子产量的时空分布第29-30页
     ·单铃种子重的时空分布第30-31页
   ·棉花双秆栽培杂交制种种子质量的空间分布第31-32页
 3 结论第32-33页
 参考文献第33-35页
第三章 棉花双秆栽培杂交制种产量品质形成机理第35-5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6-37页
   ·试验材料第36页
   ·试验设计第36页
   ·测定的项目和方法第36-37页
     ·生育动态考察第36页
     ·棉铃指标考察第36-37页
     ·田间取样方法第37页
     ·种子脂肪含量测定第37页
     ·种子体积及种子、铃壳、纤维干物重的测定第37页
   ·数据分析第3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7-49页
   ·棉花双秆栽培制种田的生育进程第37页
   ·棉花双秆栽培制种田的现蕾强度和有效果节量第37-39页
   ·棉花双秆栽培制种田的日开花量和杂交成铃强度第39-40页
   ·棉花双秆栽培的杂交成铃率第40-41页
   ·棉花双秆栽培棉铃干物质分配第41-43页
   ·棉花双秆栽培杂交种子的发育第43-49页
     ·种子体积的动态变化第43-45页
     ·种子干物质积累量第45页
     ·种子干物质积累强度第45-47页
     ·种子脂肪含量的动态变化第47-49页
 3 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1页
第四章 棉花双秆栽培杂交制种的温光利用评估第51-6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2-53页
   ·试验材料第52页
   ·试验设计第52页
   ·测定的项目和方法第52-53页
   ·数据分析第5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3-62页
   ·棉花双秆栽培光能利用效率第53-57页
     ·棉花全生育期植株的光能利用效率第53-54页
     ·不同成铃时期杂交铃的光能利用效率第54-56页
     ·不同成铃时期"三桃"的光能利用效率第56-57页
   ·棉花双秆栽培产量性状与温光因子的关系分析第57-60页
   ·棉花双秆栽培单铃种子干物质积累与温光气象因子关系的分析第60-62页
 3 结论第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第65-71页
 1 讨论第65-67页
   ·棉花双秆栽培杂交制种的产量和品质构成特征第65-66页
   ·棉花双秆栽培杂交制种产量品质形成机理第66页
   ·棉花双秆栽培杂交制种温光利用评估第66-67页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67页
 2 结论第67-68页
   ·棉花双秆栽培方式杂交制种产量高,种子质量符合GB 15671-1995第67页
   ·棉花双秆栽培杂交制种成铃聚载效应明显,制种效率高第67-68页
   ·棉花双秆栽培杂交制种温光利用效率高第68页
 参考文献第68-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数学新课程算法教学的研究
下一篇:珍珠地划花瓷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