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安全开采最高允许含气量及最低预抽率求算模型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Abstract (detailed) | 第8-17页 |
1 研究基础 | 第17-31页 |
·选题依据 | 第17-18页 |
·研究现状 | 第18-28页 |
·煤层气抽采现状 | 第18-22页 |
·矿井瓦斯灾害治理现状 | 第22-25页 |
·国家及行业相关政策法规 | 第25-27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研究方案 | 第28-30页 |
·研究思路 | 第28-29页 |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29页 |
·研究流程与方法 | 第29-30页 |
·研究工作量 | 第30-31页 |
2 研究区矿井瓦斯地质背景 | 第31-51页 |
·全国煤矿瓦斯分布规律 | 第31-34页 |
·主赋煤区构造演化历程 | 第31-34页 |
·全国煤矿瓦斯分布状况 | 第34页 |
·太行山东麓—豫西高瓦斯带 | 第34-39页 |
·矿区煤层形成和分布的构造格局 | 第34-37页 |
·矿区煤层形成和分布的沉积环境 | 第37-39页 |
·阳泉—晋城高瓦斯带 | 第39-45页 |
·矿区煤层形成和分布的构造格局 | 第39-41页 |
·矿区煤层形成和分布的沉积环境 | 第41-45页 |
·黔西高瓦斯带 | 第45-50页 |
·矿区煤层形成和分布的构造格局 | 第45-49页 |
·矿区煤层形成和分布的沉积环境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3 煤层中瓦斯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73页 |
·矿井瓦斯涌出与突出 | 第51-54页 |
·矿井瓦斯涌出 | 第51-52页 |
·煤与瓦斯突出 | 第52-54页 |
·煤层气赋存的地质条件 | 第54-65页 |
·沉积作用与煤层气赋存 | 第54-56页 |
·构造作用与煤层气赋存 | 第56-57页 |
·水文地质条件与煤层气赋存 | 第57-61页 |
·煤物质组成与煤层气赋存 | 第61-65页 |
·控制煤与瓦斯涌出的地质因素 | 第65-69页 |
·地质构造对瓦斯涌出的影响 | 第65-67页 |
·煤化作用对瓦斯涌出的影响 | 第67-68页 |
·煤层厚度变化对瓦斯涌出的影响 | 第68页 |
·煤体结构对瓦斯涌出的控制 | 第68-69页 |
·开采因素对瓦斯浓度的影响 | 第69-72页 |
·煤炭开采强度的影响 | 第70-71页 |
·煤炭开采安全措施 | 第71-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4 煤炭安全开采最高允许含气量求算模型的建立 | 第73-82页 |
·建模切入点分析 | 第73-74页 |
·最高允许含气量影响因素分析 | 第74-77页 |
·煤层气地质条件 | 第75页 |
·矿井瓦斯涌出状况 | 第75-76页 |
·煤炭开采强度 | 第76-77页 |
·煤矿通风安全措施 | 第77页 |
·数学模型的边界条件 | 第77-78页 |
·回风流中最高允许甲烷浓度 | 第77页 |
·回风巷风流允许最高风速 | 第77-78页 |
·最高容许吨煤含气量 | 第78页 |
·绝对/相对涌出量换算系数 | 第78页 |
·采动影响距离 | 第78页 |
·最高允许含气量和最低预抽采率求算模型 | 第78-80页 |
·小结 | 第80-82页 |
5 实例研究 | 第82-101页 |
·求算依据 | 第82-84页 |
·求算结果 | 第84-92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92-98页 |
·煤层原位含气量 | 第92-93页 |
·巷道通风能力 | 第93-95页 |
·煤炭开采强度 | 第95-96页 |
·煤炭产量回采率 | 第96-98页 |
·讨论与建议 | 第98-100页 |
·小结 | 第100-101页 |
6 结论 | 第101-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0页 |
作者简历 | 第110-11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