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绪论篇 | 第14-26页 |
第1章 林业近代化的基本涵义 | 第14-20页 |
·近代与近代化 | 第14-16页 |
·近代 | 第14-15页 |
·近代化 | 第15-16页 |
·近代林业与林业近代化 | 第16-20页 |
·近代林业 | 第16-17页 |
·林业近代化 | 第17-20页 |
第2章 历史比较研究的一般原理 | 第20-23页 |
·历史比较研究的发展脉络 | 第20页 |
·历史比较研究形成与兴起的客观基础 | 第20-21页 |
·历史比较研究的基本类型 | 第21-23页 |
第3章 本文进行林业近代化比较研究的特点与意义 | 第23-26页 |
·晚清时期林业研究的选择 | 第23-24页 |
·历史比较研究方法的运用 | 第24页 |
·林业史研究的新探索 | 第24-26页 |
基础篇 | 第26-56页 |
第4章 自然环境 | 第26-33页 |
·晚清之前中国的自然环境 | 第26-29页 |
·版图 | 第26-27页 |
·地貌 | 第27页 |
·气候 | 第27-28页 |
·资源 | 第28页 |
·森林 | 第28页 |
·动物 | 第28-29页 |
·明治之前日本的自然环境 | 第29-33页 |
·版图 | 第29-30页 |
·地貌 | 第30-31页 |
·气候 | 第31页 |
·资源 | 第31页 |
·森林 | 第31-32页 |
·动物 | 第32-33页 |
第5章 经济环境 | 第33-38页 |
·晚清之前中国的经济环境 | 第33-36页 |
·主体优越 | 第33页 |
·农牧融合 | 第33-34页 |
·结构多元 | 第34-35页 |
·资本主义萌芽 | 第35-36页 |
·明治之前日本的经济环境 | 第36-38页 |
·农业经济 | 第36页 |
·商业活动 | 第36-37页 |
·产业振兴 | 第37-38页 |
第6章 社会文化环境 | 第38-50页 |
·晚清之前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 | 第38-42页 |
·妄自尊大、排斥西方的时空观 | 第38-39页 |
·崇古薄今、墨守陈规的发展观 | 第39页 |
·重义轻利、重农抑商的价值观 | 第39-40页 |
·人口众多、鄙薄技艺的自然观 | 第40-42页 |
·明治之前日本的社会文化环境 | 第42-50页 |
·国家政权 | 第42-43页 |
·民族精神 | 第43-46页 |
·摄取先进 | 第46-48页 |
·文化多元 | 第48-50页 |
第7章 森林状况 | 第50-56页 |
·晚清之前中国的森林状况 | 第50-53页 |
·明治之前日本的森林状况 | 第53-56页 |
演进篇 | 第56-102页 |
第8章 战争动乱与林业近代化 | 第56-60页 |
·列强入侵对森林的劫掠 | 第56-58页 |
·相似的处境 | 第56-57页 |
·不同的应对 | 第57页 |
·森林的命运 | 第57-58页 |
·国内战争对森林的破坏 | 第58-60页 |
第9章 治林思想与林业近代化 | 第60-70页 |
·治国思想 | 第60-66页 |
·师夷制夷与尊王攘夷 | 第60-61页 |
·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 | 第61-63页 |
·维新变法与脱亚入欧 | 第63-66页 |
·治林思想 | 第66-70页 |
·晚清时期中国的治林思想 | 第66-68页 |
·明治时期日本的治林思想 | 第68-70页 |
第10章 社会变革与林业近代化 | 第70-87页 |
·林业改革 | 第70-76页 |
·林业机构 | 第70-71页 |
·林权制度 | 第71-72页 |
·森林法规 | 第72-73页 |
·造林举措 | 第73-76页 |
·林产发展 | 第76-80页 |
·木材采伐 | 第76-78页 |
·木材运输 | 第78页 |
·林产品加工 | 第78-80页 |
·林产品贸易 | 第80-87页 |
·木材 | 第80-81页 |
·纸张 | 第81-82页 |
·桐油 | 第82页 |
·樟脑 | 第82-83页 |
·柞蚕丝 | 第83页 |
·其它 | 第83-87页 |
第11章 国民教育与林业近代化 | 第87-92页 |
·历史基础 | 第87-88页 |
·教育目的 | 第87页 |
·教育内容 | 第87页 |
·教育普及 | 第87-88页 |
·教育导向 | 第88页 |
·应世变革 | 第88-92页 |
·制度改革 | 第88-90页 |
·教育自主 | 第90页 |
·人才任用 | 第90-91页 |
·消极因素 | 第91-92页 |
第12章 革命斗争与林业近代化 | 第92-102页 |
·太平天国运动:晚清时期林业近代化社会条件的酝酿 | 第92-96页 |
·戊辰战争:明治时期林业近代化社会条件的培育 | 第96-102页 |
现实篇 | 第102-108页 |
第13章 林业史研究的历史机遇与重任 | 第102-108页 |
·全球应对生态危机、改善生态环境成为人类共同致力的主题,国际社会在环境和发展领域的合作将林业赋予首要地位 | 第102-103页 |
·历史教训 | 第102页 |
·人类共识 | 第102页 |
·林业地位 | 第102-103页 |
·应尽职责 | 第103页 |
·国家全面建设小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社会,使林业作为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 | 第103-104页 |
·指导思想 | 第103页 |
·战略举措 | 第103-104页 |
·宏伟蓝图 | 第104页 |
·林业变革 | 第104页 |
·艰巨重任 | 第104页 |
·林业史研究及其学科建设的世代孕育,到了可以组织潜能释发的新时期 | 第104-108页 |
·参与国家林业发展重点课题研究 | 第105页 |
·扩展和延伸常规的林业研究课题 | 第105页 |
·协调林业各学科的历史研究 | 第105页 |
·促进多学科相互交融的联合研究 | 第105-106页 |
·深化林业史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 第106页 |
·加强林业教育和林业史教育研究 | 第106页 |
·推动地方林业史志研究和综合资料利用研究 | 第106页 |
·撰写林业史回忆录 | 第106页 |
·进行当代林业史资料编辑和积累工作 | 第106页 |
·开展国际和港澳台学术交流 | 第106-108页 |
结语 | 第108-113页 |
1. 关于地理环境对林业发展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2. 关于人为社会因素对现代林业的作用 | 第109-111页 |
3. 关于林业史研究进一步深化的思考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7页 |
个人简介 | 第117-118页 |
导师简介 | 第118-119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