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41页 |
·选题背景 | 第8-12页 |
·港口对城市的经济作用 | 第8-9页 |
·国外沿海港口城市景观 | 第9-12页 |
·我国沿海港口城市景观 | 第12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12-16页 |
·提升城市竞争力 | 第12-13页 |
·协调港口与城市的关系 | 第13页 |
·协调港口与自然的关系 | 第13-15页 |
·实现港口可持续发展 | 第15页 |
·丰富和拓展相关规划 | 第15-16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范围 | 第16-24页 |
·海港港口分类 | 第16-21页 |
·旧港改建型港口 | 第17-18页 |
·旧港扩建型港口 | 第18-20页 |
·新建型港口 | 第20-21页 |
·有关概念介绍 | 第21-24页 |
·港口相关概念 | 第21页 |
·港口概念的变迁 | 第21-22页 |
·滨海港口区域 | 第22页 |
·景观概念及其变迁 | 第22-23页 |
·港口区域景观 | 第23-24页 |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国内外滨水港口区域开发现状及相关理论评述 | 第25-38页 |
·发达国家滨海港口城市 | 第25-32页 |
·我国滨水城市 | 第32-38页 |
·本文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理论分析和个案研究相结合 | 第38页 |
·系统的视角 | 第38页 |
·多学科交叉 | 第38-39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39-41页 |
·创新观念,突破“港界” | 第39页 |
·编制景观总体规划,完善景观规划体系 | 第39-41页 |
2 港口与港口规划 | 第41-51页 |
·港口发展历程 | 第41-42页 |
·初始阶段 | 第41页 |
·工业化阶段 | 第41-42页 |
·集装箱化阶段 | 第42页 |
·港口发展趋势 | 第42-44页 |
·港口与城市的关系 | 第44-46页 |
·港口对城市的外部正效应 | 第44-45页 |
·港口与城市的矛盾冲突 | 第45-46页 |
·港口规划 | 第46-50页 |
·港口规划概述 | 第46-47页 |
·现行港口规划的不足 | 第47-48页 |
·港界的限制 | 第47页 |
·港口景观 | 第47-48页 |
·港口辅助办公区 | 第48页 |
·港口规划管理体制 | 第48页 |
·港口规划新趋势 | 第48-50页 |
·合理分配深水岸线,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 第48-49页 |
·增加港口规划内容,体现新型的港城关系 | 第49-50页 |
·港口规划与景观规划 | 第50-51页 |
3 滨海港口区域景观规划与设计 | 第51-86页 |
·滨海港口景观构成要素分析 | 第51-52页 |
·滨海港口区域景观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52-57页 |
·景观观念缺失 | 第53-54页 |
·景观规划和建设主体缺位 | 第54页 |
·重开发建设轻环境保护 | 第54-56页 |
·缺乏公众参与 | 第56页 |
·港区的封闭性与海岸线资源共享性的矛盾 | 第56-57页 |
·滨海港口区域景观规划总体特征 | 第57-59页 |
·滨海港口区域景观规划原则 | 第59-67页 |
·整体性 | 第59-61页 |
·共享性 | 第61-63页 |
·可达性 | 第63-64页 |
·亲水性 | 第64-65页 |
·标志性 | 第65-66页 |
·生态性 | 第66-67页 |
·景观规划编制的阶段 | 第67-68页 |
·编制港口区域景观总体规划 | 第67-68页 |
·详细规划和设计 | 第68页 |
·滨海港口区域六项景观要素的详细规划与设计 | 第68-85页 |
·海岸线与天际线 | 第69-76页 |
·绿地系统 | 第76-80页 |
·灯光系统 | 第80-82页 |
·道路系统 | 第82-84页 |
·客、货分流是前提 | 第82-83页 |
·快速方便的社会道路 | 第83页 |
·自然优美的滨海道路 | 第83-84页 |
·多功能多目标的步行系统 | 第84页 |
·港口区域的可感知点 | 第84-85页 |
·滨海港口区域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 | 第85-86页 |
4 总结 | 第86-88页 |
·主要结论 | 第86-87页 |
·现代港口呼唤景观规划 | 第86页 |
·景观规划是多目标、复合性的规划 | 第86-87页 |
·滨海港口区域景观规划六大原则 | 第87页 |
·成立综合研究和管理机构,确保景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 第87页 |
·后续研究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个人简介 | 第92-93页 |
导师简介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