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整治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4页 |
1 绪论 | 第14-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9页 |
·立交桥发展沿革及其前景预期 | 第15-16页 |
·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研究概况 | 第16-19页 |
·研究范围 | 第19-2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框架 | 第21-24页 |
2 有形与无限·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认知 | 第24-44页 |
·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的意义 | 第24-27页 |
·安全辅助:之于城市交通系统的意义 | 第24-25页 |
·有效补充:之于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意义 | 第25页 |
·复合载体:之于城市景观系统的意义 | 第25-26页 |
·链接枢纽:之于城市绿地系统的意义 | 第26-27页 |
·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的类型 | 第27-30页 |
·按构成要素分类下的景观类型 | 第27-28页 |
·按区位等级分类下的景观类型 | 第28-30页 |
·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的特征 | 第30-39页 |
·景观功能的多重性 | 第30-31页 |
·景观生态的多变性 | 第31-33页 |
·景观形态的多样性 | 第33-34页 |
·景观时空的多维性 | 第34-36页 |
·景观体验的多向性 | 第36-38页 |
·景观穿越的多彩性 | 第38-39页 |
·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的影响因素 | 第39-42页 |
·客观自然因素 | 第39-40页 |
·主观人为因素 | 第40-41页 |
·综合叠加因素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3 张扬与迷失·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评析 | 第44-74页 |
·实证范围的选择及原因 | 第44-45页 |
·重庆城市环境背景综述 | 第45-47页 |
·自然环境背景 | 第45页 |
·人文环境背景 | 第45-46页 |
·城市空间格局 | 第46-47页 |
·重庆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现状概况 | 第47-58页 |
·整体空间分布概况 | 第47-49页 |
·区位及其地形概况 | 第49-50页 |
·景观功能现状概况 | 第50-52页 |
·景观生态现状概况 | 第52-54页 |
·景观效果现状概况 | 第54-57页 |
·景观穿越现状概况 | 第57-58页 |
·渝、蓉两地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现状对比 | 第58-72页 |
·景观现状特征之间的差异 | 第58-64页 |
·景观现状共同存在的问题 | 第64-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4 拆解与形塑·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整治 | 第74-108页 |
·面临主要矛盾解析 | 第74-77页 |
·开放性与安全性的矛盾 | 第74-75页 |
·生态性与经济性的矛盾 | 第75-76页 |
·相似性与特征性的矛盾 | 第76-77页 |
·整治价值取向权衡 | 第77-84页 |
·生存——功能使用的价值取向 | 第78-79页 |
·享受——美学文化的价值取向 | 第79-82页 |
·发展——生态持续的价值取向 | 第82-83页 |
·交织——价值取向的现实走向 | 第83-84页 |
·通用基本原则架构 | 第84-93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84-87页 |
·功能性原则 | 第87-89页 |
·艺术性原则 | 第89-90页 |
·文化性原则 | 第90-91页 |
·生态性原则 | 第91页 |
·识别性原则 | 第91-92页 |
·动态性原则 | 第92-93页 |
·人本性原则 | 第93页 |
·具体原则策略引导 | 第93-106页 |
·按景观层级分异下的具体原则及相应策略 | 第94-98页 |
·按活动类型分异下的具体原则及相应策略 | 第98-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5 读写与反馈·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案例 | 第108-126页 |
·重庆市谢家湾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整治探讨 | 第108-115页 |
·背景概况简介 | 第108-109页 |
·现状问题归纳 | 第109-111页 |
·景观整治探讨 | 第111-115页 |
·成都市人南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案例解读 | 第115-123页 |
·背景概况简介 | 第115-116页 |
·整治理念提取 | 第116-119页 |
·现状分析总结 | 第119-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6页 |
6 永恒与嬗变·结语 | 第126-128页 |
致谢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4页 |
附录 A | 第134-150页 |
附录 B | 第150-154页 |
附录 C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