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10页 |
插图与附表清单 | 第10-13页 |
1. 绪论 | 第13-18页 |
·引言 | 第13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的框架 | 第17-18页 |
2. 新城的发展与历史演变 | 第18-41页 |
·新城的概念 | 第18-20页 |
·新城的定义 | 第18-19页 |
·七类新城模式 | 第19-20页 |
·新城思想的历史演变 | 第20-30页 |
·“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的梦想 | 第20-22页 |
·三代“田园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 第22-25页 |
·卫星城镇与有机疏散理论 | 第25-27页 |
·郊区化与边缘城市 | 第27-28页 |
·现代主义的两种倾向——集中与分散 | 第28-30页 |
·近现代新城的探索与发展 | 第30-36页 |
·国外新城的发展 | 第30-34页 |
·我国新城的发展 | 第34-36页 |
·我国新城规划的问题与反思 | 第36-37页 |
·经济优先原则下的新城规划与建设的问题与反思 | 第36-37页 |
·交通优先原则下的新城规划与建设的问题与反思 | 第37页 |
·新城发展的未来趋势 | 第37-41页 |
·以创建美好的人居环境建设为根本目标 | 第38页 |
·以满足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 | 第38页 |
·以强调生态和谐为前提条件 | 第38页 |
·以促进区域发展为核心推动力 | 第38-41页 |
3. 生态优先--未来新城规划的必由之路 | 第41-69页 |
·生态优先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41-47页 |
·生态优先的概念 | 第41页 |
·生态优先的理论基础 | 第41-47页 |
·生态优先的现实要求 | 第47-51页 |
·城市环境改善的必然要求 | 第47-49页 |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49-51页 |
·生态优先在新城规划中的目的、任务和特征 | 第51-53页 |
·生态优先在新城规划中的目的 | 第51页 |
·生态优先在新城规划中的任务 | 第51-52页 |
·生态优先在新城规划中的特征 | 第52-53页 |
·美国新城建设的的生态实践 | 第53-59页 |
·“一生之城”——雷斯顿(Reston) | 第53-57页 |
·组团式新城典范——哥伦比亚城(Columbia) | 第57-59页 |
·国外城市生态优先实践的启示 | 第59-61页 |
·生态优先的新城规划目标指向---“人地和谐”的人居环境 | 第61-69页 |
·“人地和谐”的人居环境 | 第61页 |
·目标指向一----生态城市 | 第61-65页 |
·目标指向二----山水城市 | 第65-66页 |
·目标指向三----宜居城市 | 第66-69页 |
4. 生态优先的工作方法 | 第69-95页 |
·生态调查与分析 | 第69-79页 |
·生态调查的内容 | 第69页 |
·土地的生态评价 | 第69-71页 |
·土地的建设经济性评价 | 第71-72页 |
·遥感技术(RS)与GIS 的运用 | 第72-79页 |
·生态敏感区的保护 | 第79-80页 |
·土地和开放空间的保护与管理 | 第80-81页 |
·对城市规模和增长容量的控制 | 第81-84页 |
·城市人口容量 | 第81-82页 |
·土地承载力 | 第82-84页 |
·土地的生态敏感性 | 第84页 |
·区域生态景观架构的建立与优化 | 第84-87页 |
·生态优先的城市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 第87-91页 |
·选择取向一——新经济产业 | 第87-89页 |
·选择取向二——循环经济 | 第89-91页 |
·生态优先的决策支持 | 第91-95页 |
5. 基于生态优先的新城规划研究与实践 | 第95-143页 |
·成都市天府大道南延片概况 | 第95-99页 |
·“天府大道南延片区”的缘起与区位 | 第95-97页 |
·“天府大道南延片区”的新城界定 | 第97页 |
·现状分析 | 第97-99页 |
·“天府大道南延片区”的生态景观架构 | 第99-107页 |
·现状生态景观分析 | 第100-101页 |
·区域生态湖系及湿地景观形成条件 | 第101-103页 |
·区域生态景观架构与土地优化 | 第103-104页 |
·建构于生态景观架构的城市生态与绿地系统规划 | 第104-107页 |
·基于生态优先的新城发展目标与原则 | 第107-109页 |
·发展目标 | 第107-108页 |
·发展原则 | 第108-109页 |
·新城容量与规模研究 | 第109-112页 |
·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策略 | 第112-116页 |
·集约化的土地利用 | 第113-114页 |
·混合土地利用 | 第114-115页 |
·高效的土地利用 | 第115-116页 |
·生态景观优先的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 第116-123页 |
·自然耦合的城市整体格局 | 第117页 |
·紧凑的带状城市空间发展导向 | 第117-118页 |
·利用水系构建城市滨水空间 | 第118-122页 |
·顺应地形的城市道路网络形态 | 第122-123页 |
·新城的交通发展策略 | 第123-127页 |
·与主城紧密连接的城际快速交通 | 第123-125页 |
·方便快捷的区域公共交通系统 | 第125-127页 |
·基于生态优先的产业发展研究 | 第127-134页 |
·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 | 第127-132页 |
·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 第132-134页 |
·生态优先的人居环境建设 | 第134-138页 |
·生态化的城市空间环境 | 第135-136页 |
·生态型的社区建设 | 第136-138页 |
·生态优先的新城外部区域规划 | 第138-143页 |
·新城的空间拓展 | 第138-139页 |
·城乡互动发展 | 第139-143页 |
6. 结语 | 第143-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0页 |
附录 | 第150-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