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正义》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第一章 纂修《周易正义》的时代特征及其文化背景 | 第12-48页 |
第一节 《周易正义》与初唐文化 | 第13-22页 |
第二节 孔颖达生平叙论 | 第22-26页 |
第三节 奉勅纂修的基本情况 | 第26-29页 |
第四节 “道”体认知与易学变革 | 第29-38页 |
第五节 《王注》对易学发展的意义 | 第38-48页 |
第二章 《周易正义》的版本体系及其体例 | 第48-70页 |
第一节 名称沿革之辩证 | 第49-50页 |
第二节 《周易正义》版本考论 | 第50-56页 |
第三节 《周易正义》卷数考 | 第56-57页 |
第四节 体例发明及其意义 | 第57-61页 |
第五节 体例发明的内容及其特征 | 第61-70页 |
第三章 《周易正义》的学术渊源 | 第70-127页 |
第一节 南北朝义疏学与《周易正义》之关系 | 第71-76页 |
第二节 佛学及其阐释方法对《正义》的影响 | 第76-87页 |
第三节 孔颖达对义理学的开拓与创新 | 第87-97页 |
第四节 《周易正义》对象数的扬弃与整合 | 第97-122页 |
第五节 《周易正义》旁通汉易与兼容义疏之特征 | 第122-127页 |
第四章 《周易正义》之注疏辩析 | 第127-193页 |
第一节 《疏》正《王注》的例证解析 | 第128-136页 |
第二节 《疏》通《王注》的例证分析 | 第136-167页 |
第三节 《疏》阂《王注》的例证辨析 | 第167-187页 |
第四节 《校勘记》孑遗问题之辩证 | 第187-193页 |
第五章 《周易正义》在易学变革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 第193-229页 |
第一节 唐代易学的基本情况及其影响 | 第193-202页 |
第二节 两宋易学对《周易正义》的重新审视 | 第202-213页 |
第三节 明代易学的因袭性与变异性 | 第213-220页 |
第四节 清代易学研究对《王注》、《孔疏》的新见解 | 第220-229页 |
结论 | 第229-232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239页 |
致谢 | 第239-2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