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2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3页 |
·藏药研究现状 | 第13-23页 |
·古代文献收载情况以及专著与标准 | 第13-14页 |
·药物资源与分布 | 第14页 |
·藏药化学成分与药理学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本课题所选藏药研究概况 | 第16-21页 |
·藏药抗菌抗病毒作用研究概况 | 第21页 |
·藏药研究在国外 | 第21-22页 |
·展望 | 第22-23页 |
·抗HSV药物研究进展 | 第23-30页 |
·HSV病原学 | 第23-24页 |
·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 | 第24页 |
·单纯疱疹病毒发病机制 | 第24页 |
·抗单纯疱疹病毒药物 | 第24-28页 |
·HSV DNA合成的抑制剂 | 第25-26页 |
·HSV酶抑制剂 | 第26页 |
·病毒穿入、组装或释放的抑制剂 | 第26-27页 |
·天然药物提取物 | 第27-28页 |
·单纯疱疹病毒耐药机制 | 第28-29页 |
·展望 | 第29-30页 |
·课题立论依据 | 第30-33页 |
第二章 藏药提取物抑菌作用研究 | 第33-40页 |
·材料 | 第33页 |
·供试菌株 | 第33页 |
·培养基和试剂 | 第33页 |
·药材 | 第33页 |
·方法 | 第33-34页 |
·提取物的制备 | 第33-34页 |
·菌种活化及菌液制备 | 第34页 |
·抑菌圈测定 | 第34页 |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第34页 |
·结果 | 第34-38页 |
·采集样品的植物学和药用特性 | 第34页 |
·抑菌圈 | 第34-37页 |
·最小抑菌浓度(MIC) | 第37-38页 |
·讨论 | 第38-40页 |
第三章 藏药挥发油,生物碱抑菌作用研究 | 第40-48页 |
·材料 | 第40页 |
·供试菌株 | 第40页 |
·培养基及试剂 | 第40页 |
·样品 | 第40页 |
·方法 | 第40-41页 |
·挥发油的提取 | 第40页 |
·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 第40页 |
·生物碱的提取 | 第40-41页 |
·抑菌圈测定 | 第41页 |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第41页 |
·结果 | 第41-45页 |
·异叶青兰挥发油成分 | 第41-44页 |
·异叶青兰挥发油抑菌活性 | 第44页 |
·甘青乌头生物碱抑菌活性 | 第44-45页 |
·讨论 | 第45-48页 |
第四章 藏药抗HSV-2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 第48-66页 |
·材料 | 第48-49页 |
·样品及试剂 | 第48页 |
·液体配方 | 第48-49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9页 |
·方法 | 第49-52页 |
·细胞培养及药物细胞毒性测定 | 第49-50页 |
·细胞的复苏 | 第49页 |
·细胞的传代 | 第49页 |
·细胞的培养及计数 | 第49-50页 |
·药物的细胞毒性测定 | 第50页 |
·病毒的扩增、保存与感染性测定 | 第50-51页 |
·病毒的扩增与保存 | 第50页 |
·病毒感染性CCID_(50)测定 | 第50-51页 |
·病毒毒力蚀斑形成单位PFU的测定 | 第51页 |
·药物抗病毒的药效学试验 | 第51-52页 |
·CPE法 | 第51-52页 |
·蚀斑法(PFU) | 第52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 | 第52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52页 |
·结果 | 第52-62页 |
·药物的细胞毒性 | 第52-55页 |
·病毒感染性测定 | 第55-57页 |
·病毒的半数细胞培养感染剂量CCID_(50) | 第55-56页 |
·病毒蚀斑形成单位PFU | 第56-57页 |
·药物抗HSV-2药效学实验结果 | 第57-62页 |
·对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的抑制作用 | 第57-58页 |
·蚀斑法 | 第58-60页 |
·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 第60-62页 |
·讨论 | 第62-66页 |
第五章 藏药抗HSV-2作用的体内实验研究 | 第66-73页 |
·实验材料 | 第66页 |
·动物 | 第66页 |
·病毒 | 第66页 |
·样品 | 第66页 |
·方法 | 第66-67页 |
·异叶青兰、甘青乌头、獐芽菜对小鼠的急性毒性(LD_(50)) | 第66-67页 |
·病毒感染性的测定,即HSV-Ⅱ接种鼠脑的半数致死量(LD_(50)) | 第67页 |
·异叶青兰、甘青乌头、獐芽菜对病毒感染小鼠脑炎的保护作用 | 第67页 |
·异叶青兰、甘青乌头、獐芽菜对小鼠生殖器疱疹的治疗作用 | 第67页 |
·结果 | 第67-70页 |
·异叶青兰、甘青乌头、獐芽菜总浸膏对小鼠的急性毒性 | 第67-68页 |
·HSV-2接种鼠脑的半数致死量(LD_(50)) | 第68-69页 |
·异叶青兰、甘青乌头、獐芽菜对病毒感染小鼠脑炎的作用 | 第69-70页 |
·异叶青兰、甘青乌头、獐芽菜对生殖器疱疹小鼠的治疗作用 | 第70页 |
·讨论 | 第70-73页 |
第六章 藏药抗HSV-2作用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73-85页 |
·材料 | 第73页 |
·细胞株、病毒及药品 | 第73页 |
·试剂盒 | 第73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73页 |
·方法 | 第73-75页 |
·细胞培养 | 第73页 |
·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73页 |
·蚀斑减少试验 | 第73-74页 |
·药物对HSV-2的直接灭活作用 | 第74页 |
·药物对HSV-2侵入细胞的阻断作用 | 第74页 |
·感染后给药 | 第74页 |
·定量荧光PCR法测定HSV-DNA | 第74-75页 |
·病毒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74-75页 |
·引物的设计 | 第75页 |
·定量PCR扩增 | 第75页 |
·结果 | 第75-83页 |
·药物对病毒的直接灭活作用 | 第75-76页 |
·药物阻止HSV-2吸附侵入细胞的作用 | 第76-78页 |
·药物对HSV-2生物合成抑制的作用 | 第78-79页 |
·扫描电镜观察药物对病毒吸附的抑制作用 | 第79-82页 |
·荧光定量PCR结果 | 第82-83页 |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82页 |
·药物对HSV-2 DNA复制的抑制作用 | 第82-83页 |
·讨论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8页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及专利申报情况 | 第98-99页 |
个人简历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