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绪论 | 第11-16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 二、基本概念和术语的界定 | 第11-12页 |
|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意义及创新点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的内涵与特征 | 第16-29页 |
| 第一节 我国关于“双师型”师资培养的政策沿革 | 第16-19页 |
| 一、“双师型”概念的提出 | 第16页 |
| 二、“双师型”师资培养政策的法律依据 | 第16-17页 |
| 三、“双师型”师资培养政策 | 第17-19页 |
| 第二节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先进经验 | 第19-21页 |
| 一、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方面的经验 | 第19-20页 |
| 二、灵活多样的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进修制度 | 第20-21页 |
| 三、多渠道建设师资队伍的战略 | 第21页 |
| 第三节 目前国内对“双师型”教师的几种认定标准 | 第21-25页 |
| 一、“双师型”即“双职称型” | 第21-22页 |
| 二、“双师型”即“双证书” | 第22-23页 |
| 三、“双师型”即“双来源” | 第23-24页 |
| 四、双师型应是“双师素质” | 第24-25页 |
| 第四节 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素质要求 | 第25-29页 |
| 一、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品质 | 第26页 |
| 二、良好的教育教学素质 | 第26-27页 |
| 三、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一体化素质 | 第27页 |
| 四、较强的职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素质 | 第27-29页 |
| 第二章 黎明职业大学“双师型”师资培养状况 | 第29-46页 |
| 第一节 黎明职业大学办学的基本状况 | 第29-33页 |
| 一、黎明大学的发展历程 | 第29页 |
| 二、黎明职业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 第29-33页 |
| 第二节 黎明职业大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3-39页 |
| 一、师资结构不合理 | 第34-36页 |
| 二、培养与培训模式欠科学 | 第36-37页 |
| 三、评价体系不健全 | 第37-38页 |
| 四、教师的社会角色定位模糊 | 第38-39页 |
| 第三节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 第39-42页 |
| 一、产业转型需要培养大批高级职业技术人才 | 第39-40页 |
| 二、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支持 | 第40-41页 |
| 三、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 第41-42页 |
| 第四节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 | 第42-43页 |
| 一、思想认识不统一 | 第42页 |
| 二、办学经费缺口较大 | 第42-43页 |
| 三、培训基地较少 | 第43页 |
| 四、激励政策不够完善 | 第43页 |
| 第五节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有利条件 | 第43-46页 |
| 一、外部环境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氛围 | 第43-44页 |
| 二、毕业生成功就业对师资队伍建设起良好的示范效应 | 第44页 |
| 三、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逐渐完善 | 第44-45页 |
| 四、教师思想观念逐渐转变 | 第45-46页 |
| 第三章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方案 | 第46-58页 |
| 第一节 营造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良好的校内环境 | 第46-51页 |
| 一、统筹规划,制定可行性计划 | 第46-48页 |
| 二、建立培训基地 | 第48页 |
| 三、“以老带新”制度化 | 第48-50页 |
| 四、逐步完善教师评价和激励制度 | 第50页 |
| 五、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 第50-51页 |
| 第二节 促进教师建立发展规划 | 第51-54页 |
| 一、个人发展规划内涵 | 第51-52页 |
| 二、促进教师个人发展的主要途径 | 第52-54页 |
| 第三节 强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 第54-58页 |
| 一、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应把握的原则 | 第54-55页 |
| 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55-56页 |
| 三、国内外关于兼职队伍建设的先进经验 | 第56页 |
| 四、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 第56-58页 |
| 结论与建议 | 第58-60页 |
| 一、基本结论 | 第58页 |
|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思路 | 第58页 |
| 三、建议 | 第58-60页 |
| 附录 | 第60-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