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2-35页 |
| 一、西医学关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认识 | 第12-17页 |
| 1 生化代谢紊乱 | 第12-13页 |
| 2 肾小球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 第13页 |
| 3 各种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 | 第13-15页 |
| 4 遗传背景因素 | 第15页 |
| 5 其他 | 第15-17页 |
| 二、中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第17-20页 |
| 1 古代医家对DN的认识 | 第17-18页 |
| 2 DN的病因病机研究 | 第18-20页 |
| 三、中医药防治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及机理研究近况 | 第20-27页 |
| 1 中医药防治早期DN的临床研究概况 | 第20-23页 |
| 2 中医药防治DN的机理研究近况 | 第23-27页 |
| 3 评述与展望 | 第27页 |
| 四、参考文献 | 第27-35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5-45页 |
| 一、临床资料 | 第35-36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36-40页 |
| 1 诊断标准 | 第36页 |
| 2 纳入病例标准 | 第36-37页 |
| 3 排除病例标准 | 第37页 |
| 4 治疗方案 | 第37-38页 |
| 5 疗效判定标准 | 第38-39页 |
| 6 统计学方法 | 第39-40页 |
| 三、结果 | 第40-44页 |
|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第40-41页 |
| 2 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第41页 |
| 3 两组治疗前后FBG、P_2hBG及24hUAE比较 | 第41-42页 |
| 4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 | 第42-43页 |
| 5 两组治疗前后IL-6及TNF-α测定结果比较 | 第43页 |
| 6 不良反应 | 第43-44页 |
| 四、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45-56页 |
| 一、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 1 实验动物 | 第45页 |
| 2 主要药品及试剂 | 第45-46页 |
| 3 主要仪器 | 第46页 |
| 二、实验方法 | 第46-51页 |
| 1 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的制作 | 第46-47页 |
| 2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 第47页 |
| 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第47-51页 |
| 4 统计学处理 | 第51页 |
| 三、结果与分析 | 第51-55页 |
| 1 一般状况 | 第51页 |
| 2 常规生化指标结果 | 第51-53页 |
| 3 大鼠血清IL-6、TNF-α的变化 | 第53-54页 |
| 4 肾脏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变化 | 第54-55页 |
| 5 肾脏TGF-β_1免疫组化结果 | 第55页 |
| 四、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56-71页 |
| 一、DN的炎症发病机制 | 第56-58页 |
| 1 DN炎症发病机制的提出 | 第56-57页 |
| 2 炎症在DN过程中的损伤作用及抗炎治疗 | 第57-58页 |
| 二、早期DN的中医病机探讨 | 第58-62页 |
| 1 阳气易虚,阳虚致消 | 第59页 |
| 2 脾肾阳(气)虚是早期DN的发病基础 | 第59-60页 |
| 3 内生邪毒是早期DN的重要因素 | 第60-62页 |
| 三、温肾健脾、祛毒活血法及其组方治疗早期DN的依据 | 第62-63页 |
| 四、温肾健脾、祛毒活血法对早期DN的保护作用 | 第63-65页 |
| 五、温肾健脾、祛毒活血法对早期DN血清IL-6、TNF-α的干预作用 | 第65-67页 |
| 六、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结语 | 第71-73页 |
| 附录 | 第73-80页 |
| 附录1:相关英文缩写词 | 第73-74页 |
| 附录2:临床研究观察表 | 第74-76页 |
| 附录3:光镜下不同组别大鼠肾脏组织形态图 | 第76-77页 |
| 附录4:电镜下不同组别大鼠肾脏组织形态图 | 第77-78页 |
| 附录5:大鼠肾脏TGF-β_1免疫组化图 | 第78-79页 |
| 附录6: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论著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