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铜/镍电镀废水的处理与分离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 ·处理电镀废水的意义 | 第10页 |
| ·电镀废水的来源 | 第10-11页 |
| ·电镀废水的性质及其危害 | 第11-12页 |
| ·电镀废水的主要处理方法 | 第12-17页 |
| ·物理法 | 第12-13页 |
| ·蒸发浓缩法 | 第12-13页 |
| ·晶析法 | 第13页 |
| ·膜分离法 | 第13页 |
| ·化学法 | 第13-14页 |
| ·氧化还原法 | 第13页 |
| ·化学沉淀法 | 第13-14页 |
| ·物理化学法 | 第14-16页 |
| ·气浮法 | 第14-15页 |
| ·离子交换法 | 第15页 |
| ·萃取法 | 第15页 |
| ·吸附法 | 第15页 |
| ·电解法 | 第15-16页 |
| ·生物法 | 第16-17页 |
| ·生物絮凝法 | 第16页 |
| ·生物吸附法 | 第16页 |
| ·生物化学法 | 第16页 |
| ·植物修复法 | 第16-17页 |
| ·电镀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7-18页 |
| ·国外电镀废水处理现状 | 第17-18页 |
| ·国内电镀废水处理现状 | 第18页 |
| ·电镀污泥的主要处理技术及发展现状 | 第18-21页 |
| ·概述 | 第18-19页 |
| ·电镀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技术 | 第19-20页 |
| ·制作工业复合材料 | 第19页 |
| ·电镀污泥堆肥处理 | 第19页 |
| ·电镀污泥中重金属的回收利用技术 | 第19-20页 |
| ·电镀污泥的生物处理技术 | 第20-21页 |
| ·等离子技术 | 第21页 |
|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实验研究方法 | 第23-36页 |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23页 |
| ·实验试剂 | 第23-25页 |
| ·实验分析方法 | 第25-28页 |
| ·铜离子浓度的测定 | 第25-26页 |
| ·滴定法测定 | 第25页 |
| ·分光光度法测定 | 第25-26页 |
| ·镍离子浓度的测定 | 第26-28页 |
| ·滴定法测定 | 第26-27页 |
| ·分光光度法测定 | 第27-28页 |
| ·实验原料 | 第28-29页 |
| ·实验研究方法 | 第29-36页 |
| ·实验方案的设计 | 第29-34页 |
| ·化学沉淀法处理电镀废水 | 第29-30页 |
| ·絮凝作用 | 第30-31页 |
| ·铜的浸出 | 第31-32页 |
| ·铁屑置换法分离铜、镍 | 第32页 |
| ·硫化钠选择沉淀法分离铜、镍 | 第32页 |
| ·氢氧化钠分步沉淀法分离铜、镍 | 第32-33页 |
| ·氨水分步沉淀法分离铜、镍 | 第33-34页 |
| ·实验步骤 | 第34-36页 |
| ·酸性含铜电镀废水的中和沉淀实验 | 第34页 |
| ·絮凝剂的选择实验 | 第34页 |
| ·电镀污泥的酸浸实验 | 第34-35页 |
| ·分离沉淀剂的选择实验 | 第35页 |
| ·铜镍的分离实验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处理酸性含铜电镀废水的实验结果 | 第36-52页 |
| ·中和沉淀实验中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36-42页 |
| ·碱加入量对铜沉淀率的影响 | 第36-39页 |
| ·搅拌时间对铜沉淀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 ·温度对铜沉淀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 ·沉淀静置时间对铜沉淀率的影响 | 第41页 |
| ·放大实验 | 第41-42页 |
| ·絮凝剂对中和沉淀铜离子效果的影响 | 第42-45页 |
| ·三种絮凝剂分别投加沉降效果比较 | 第42-44页 |
| ·三种絮凝剂混加沉降效果比较 | 第44-45页 |
| ·酸浸实验研究 | 第45-51页 |
| ·浸出实验原料的制备及处理 | 第45-47页 |
| ·硫酸加入量实验 | 第47-48页 |
| ·浸出时间实验 | 第48-49页 |
| ·浸出温度实验 | 第49页 |
| ·液固比实验 | 第49-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四章 混合模型液中铜镍的分离实验结果 | 第52-57页 |
| ·分离方法的选择实验 | 第52-55页 |
| ·概述 | 第52页 |
| ·铁屑置换法 | 第52-53页 |
| ·硫化钠选择沉淀法 | 第53-54页 |
| ·氢氧化钠分步沉淀法 | 第54页 |
| ·氨水分步沉淀法 | 第54-55页 |
| ·铜镍的分离实验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附录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