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弱势群体的形成及其特点 | 第12-16页 |
(一) 弱势群体的含义 | 第12-14页 |
1. 社会学意义的弱势群体 | 第12-13页 |
2. 法学意义的弱势群体 | 第13-14页 |
(二) 弱势群体的形成 | 第14-15页 |
(三) 当代中国弱势群体的特点 | 第15-16页 |
二、弱势群体保护的法学本源及其价值 | 第16-27页 |
(一) 弱势群体保护的法学本源 | 第16-19页 |
1. 中国古代法本源分析 | 第16-18页 |
2. 西方法本源分析 | 第18-19页 |
(二) 弱势群体保护的法律价值 | 第19-27页 |
1. 实质平等是弱势群体保护的核心基础 | 第19-21页 |
2. 合理秩序是弱势群体保护的客观需要 | 第21-23页 |
3. 普遍人权是弱势群体保护的最高目标 | 第23-27页 |
三、弱势群体保护的法律构想及其实现途径 | 第27-40页 |
(一) 弱势群体保护的原则 | 第27-28页 |
1. 特殊保护原则 | 第27页 |
2. 区别保护原则 | 第27-28页 |
(二) 完善的立法体系是实施弱势群体保护的首要前提 | 第28-31页 |
1. 弱势群体保护立法现状分析 | 第28-29页 |
2. 完善弱势群体保护的立法建议 | 第29-31页 |
(三) 严格执法是实施弱势群体保护的关键步骤 | 第31-33页 |
1. 执法环节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2. 完善弱势群体保护的执法建议 | 第32-33页 |
(四) 多元的救济途径是实施弱势群体保护的重要补充 | 第33-40页 |
1. 救济途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2. 完善多元化救济途径的举措 | 第34-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45-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