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39页 |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9-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35页 |
·红土的定义、成因及分类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红土工程地质性质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游离氧化铁对红土性质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红土中游离氧化铁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土微观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24-29页 |
·土结构性及力学模型研究现状 | 第29-35页 |
·红土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9页 |
·红土研究存在的不足与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35-36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6-39页 |
第二章 红土中游离氧化铁作用的试验研究 | 第39-58页 |
·引言 | 第39页 |
·取样区的地理─地质概况 | 第39-40页 |
·取样区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 | 第40页 |
·取样区的地质概况 | 第40页 |
·红土的基本性质 | 第40-45页 |
·红土的物质组成 | 第41-44页 |
·红土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44页 |
·红土氧化铁含量测试 | 第44-45页 |
·不同游离氧化铁含量红土试样性质测试 | 第45-56页 |
·试验方案与试样制备 | 第45-46页 |
·不同游离氧化铁含量红土性质测试 | 第46-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第三章 红土结构性的宏观力学表现 | 第58-69页 |
·引言 | 第58-59页 |
·压缩特性 | 第59-63页 |
·各试样结构屈服应力的确定 | 第59-62页 |
·各试样压缩特性与压缩性指标 | 第62-63页 |
·固结特性 | 第63-66页 |
·抗剪强度包线特征 | 第66-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第四章 红土中游离氧化铁的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 第69-87页 |
·引言 | 第69-70页 |
·温度对游离氧化铁的影响研究 | 第70-74页 |
·试验方法 | 第70页 |
·温度对红土性质的影响 | 第70-74页 |
·pH值对游离氧化铁的影响研究 | 第74-84页 |
·试验方法 | 第75页 |
·pH值对红土性质的影响 | 第75-84页 |
·小结 | 第84-87页 |
第五章 红土微观结构及分形特征研究 | 第87-122页 |
·引言 | 第87-91页 |
·微观结构特征的研究内容 | 第88-89页 |
·微观结构特征的研究方法 | 第89-91页 |
·游离氧化铁对红土微观结构影响的定性研究 | 第91-97页 |
·红土微观结构特征定性分析 | 第92-93页 |
·不同游离氧化铁含量红土试样微观结构特征定性分析 | 第93-94页 |
·不同养护温度红土试样微观结构特征定性分析 | 第94-96页 |
·不同pH值红土试样微观结构特征定性分析 | 第96-97页 |
·游离氧化铁对红土微观结构影响的定量研究 | 第97-105页 |
·微观结构单元体定量化分析 | 第98-102页 |
·孔隙定量化分析 | 第102-105页 |
·游离氧化铁对红土微观结构影响的分形特征研究 | 第105-117页 |
·分形与分维 | 第105-106页 |
·土微观结构的分形特征概述 | 第106-108页 |
·不同游离氧化铁含量红土试样微观结构的分形研究 | 第108-117页 |
·红土微观结构抽象物理模型 | 第117-119页 |
·小结 | 第119-122页 |
第六章 红土强度形成的机理分析 | 第122-135页 |
·引言 | 第122页 |
·红土中游离氧化铁的形成 | 第122-124页 |
·红土中游离氧化铁的作用机理 | 第124-127页 |
·游离氧化铁的物理化学作用 | 第124-125页 |
·游离氧化铁的结构连结作用 | 第125-127页 |
·温度和pH值对红土性质影响的机理分析 | 第127-133页 |
·游离氧化铁的形态及转化 | 第127-130页 |
·温度对红土性质影响的机理分析 | 第130-132页 |
·pH值对红土性质影响的机理分析 | 第132-133页 |
·小结 | 第133-135页 |
第七章 考虑游离氧化铁含量的红土扰动状态模型的建立 | 第135-154页 |
·引言 | 第135页 |
·扰动状态概念及基本原理 | 第135-140页 |
·扰动状态概念 | 第136-138页 |
·扰动状态概念的基本方程 | 第138-139页 |
·扰动状态模型与其它模型的比较 | 第139-140页 |
·考虑游离氧化铁含量的红土扰动状态模型的建立 | 第140-151页 |
·扰动状态模型的基本形式 | 第140-141页 |
·不排水剪切条件下的扰动状态模型 | 第141-142页 |
·考虑游离氧化铁含量的红土扰动状态模型的建立 | 第142-151页 |
·模型的验证 | 第151-152页 |
·小结 | 第152-154页 |
第八章 考虑游离氧化铁含量的红土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的建立 | 第154-177页 |
·引言 | 第154页 |
·损伤力学的研究方法与统计损伤力学 | 第154-157页 |
·损伤力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4-155页 |
·统计细观损伤力学 | 第155-156页 |
·基于宏观唯象统计损伤力学 | 第156-157页 |
·结构性土统计损伤本构模型 | 第157-163页 |
·基于统计损伤理论的损伤演化方程 | 第157-158页 |
·结构性土统计损伤本构模型 | 第158-163页 |
·考虑游离氧化铁含量红土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的建立 | 第163-174页 |
·不同游离氧化铁含量红土试样模型各参数的确定 | 第164-171页 |
·游离氧化铁含量与模型各参数的关系及模型的建立 | 第171-174页 |
·模型的验证 | 第174-175页 |
·小结 | 第175-177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77-184页 |
·结论及创新点 | 第177-183页 |
·进一步研究设想与建议 | 第183-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184-198页 |
攻博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公开发表论文 | 第198-199页 |
致谢 | 第199-200页 |
中文摘要 | 第200-204页 |
英文摘要 | 第204-2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