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问题的提出 | 第9-14页 |
| ·中国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根源 | 第9-11页 |
| ·科学课程的特点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 第11-14页 |
| ·科学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第11-12页 |
| ·科学教材的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第12页 |
| ·科学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鼓励创新性教学 | 第12-13页 |
| ·科学课程的评价内容和方法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 第13-14页 |
| 2.问题导向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14-21页 |
| ·创新能力的内涵 | 第14-15页 |
| ·问题导向学习模式创建的心理学基础 | 第15-18页 |
| ·问题及问题解决的概念 | 第15-16页 |
|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 第16-17页 |
| ·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策略 | 第17-18页 |
| ·问题导向学习模式创建的教育学基础 | 第18-21页 |
| ·建构主义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 ·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 3 问题导向学习模式创建的实践基础 | 第21-26页 |
| ·国外实践情况 | 第21-22页 |
| ·美国的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 第21-22页 |
| ·法国的"多样化途径" | 第22页 |
| ·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改革 | 第22页 |
| ·国内实践情况 | 第22-26页 |
| ·上海实验中学的创造性教学模式 | 第23-24页 |
| ·山东临沂九中问题发现法 | 第24页 |
| ·济宁师专附属中学构建的"问题探究模式" | 第24页 |
| ·华中师范大学杨旭教授的"四步"科研法 | 第24-26页 |
| 4 问题导向学习模式及其具体操作流程 | 第26-35页 |
| ·问题导向学习模式的特征 | 第26页 |
| ·问题导向学习模式具体操作流程 | 第26-34页 |
| ·创设问题 | 第26-29页 |
| ·设立框架,确定探究课题,制定行动计划 | 第29-31页 |
| ·检索资料,再探问题 | 第31页 |
| ·分析、整理资料,形成成果或活动 | 第31-32页 |
| ·评价表现和问题 | 第32-34页 |
| ·问题导向学习模式的适用范围 | 第34-35页 |
| 5.问题导向学习的实验研究 | 第35-47页 |
| ·实验对象 | 第35页 |
| ·实验过程 | 第35-43页 |
| ·实验的测量方法 | 第43-44页 |
| ·实验结果 | 第44-45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 6 使用该模式的建议 | 第47-50页 |
| ·注意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形成创新个性品质 | 第47-48页 |
| ·问题陈述要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关注 | 第47页 |
| ·问题的解决要有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参与,并且问题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 第47页 |
| ·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一些可利用的资源 | 第47-48页 |
| ·时时关注学生的研究进展,督促他们不断完善《问题导向学习过程表》和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 | 第48页 |
| ·采用积极、有效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 第48页 |
| ·努力营造自由而安全的教学环境,保护学生创新的意识 | 第48页 |
| ·注意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教育,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 第48-49页 |
| ·适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 第49-50页 |
| 7.讨论 | 第50-52页 |
|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澄清对创新能力的错误认识 | 第50-51页 |
|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需要科学合理的考试评价机制为其保驾护航 | 第51-52页 |
| 结语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附件一:学生进行实验的部分实录 | 第57-63页 |
| 附件二:学生部分作品(1) | 第63-65页 |
| 附件三:学生部分作品(2) | 第65-67页 |
| 附件四:创新思维能力测试卷 | 第67-68页 |
| 附件五:2006—2007年度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 | 第68-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