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综合负荷模型辨识策略研究及建模平台开发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电力系统综合负荷建模的重要性 | 第11-12页 |
| ·感应电动机模型的改进是模型实用化的必然要求 | 第12页 |
| ·综合负荷建模软件的开发与改进势在必行 | 第12-13页 |
| ·电力系统负荷建模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3-17页 |
| ·负荷模型的结构 | 第13-14页 |
| ·负荷建模的方法 | 第14-15页 |
| ·负荷模型的参数辨识方法 | 第15-16页 |
| ·负荷特性的分类与综合 | 第16-17页 |
| ·电力负荷特性的在线测辨 | 第17页 |
| ·电力系统负荷建模发展动态及趋势 | 第17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第2章 电力系统综合负荷动态机理模型的辨识研究 | 第19-36页 |
| ·电力系统综合负荷的动态机理模型 | 第19-23页 |
| ·综合负荷动态机理模型的构建 | 第19-20页 |
| ·三阶感应电动机并联恒阻抗模型 | 第20-21页 |
| ·一阶机械暂态感应电动机并联恒阻抗模型 | 第21-22页 |
| ·一阶电压暂态感应电动机并联恒阻抗模型 | 第22-23页 |
| ·机理动态负荷模型的可辨识性 | 第23-26页 |
| ·负荷模型参数分散性的原因 | 第23-24页 |
| ·机理动态负荷模型的可辨识性分析 | 第24-26页 |
| ·机理动态负荷模型的参数辨识 | 第26-32页 |
| ·辨识准则和目标函数 | 第26-27页 |
| ·辨识原理和辨识过程 | 第27-28页 |
| ·辨识方法 | 第28-32页 |
| ·机理动态负荷模型的仿真 | 第32页 |
| ·三种机理式动态负荷模型的分析比较 | 第32-36页 |
| ·数据来源 | 第32-33页 |
| ·辨识结果 | 第33-35页 |
| ·结果分析及评价 | 第35-36页 |
| 第3章 基于单点最优的综合负荷感应电动机模型研究 | 第36-45页 |
| ·综合负荷感应电动机模型的特点 | 第36-37页 |
| ·模型阶次的问题 | 第36页 |
| ·模型的描述能力问题 | 第36-37页 |
| ·模型的改进问题 | 第37页 |
| ·单点最优的感应电动机模型 | 第37-40页 |
| ·一阶差分改进模型的不足 | 第37-38页 |
| ·模型的改进思路 | 第38页 |
| ·单点最优改进模型的提出及描述 | 第38-39页 |
| ·单点最优改进模型的辨识 | 第39-40页 |
| ·辨识实例及讨论 | 第40-43页 |
| ·实测数据来源 | 第40页 |
| ·辨识结果 | 第40-42页 |
| ·讨论 | 第42-43页 |
| ·结论 | 第43-45页 |
| 第4章 基于 VC++的综合负荷建模平台的开发 | 第45-60页 |
| ·引言 | 第45页 |
| ·综合负荷建模平台的构成 | 第45-48页 |
| ·基于量测建模的模块构成 | 第46-47页 |
| ·基于元件建模的模块构成 | 第47页 |
| ·数据库管理的模块构成 | 第47-48页 |
| ·负荷建模平台软件部分的设计思路和原则 | 第48-49页 |
| ·软件开发的基本思路 | 第48页 |
| ·建模软件的设计原则 | 第48-49页 |
| ·负荷建模平台的改进 | 第49-50页 |
| ·平台的实现技术和实现方法 | 第50-55页 |
|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 | 第50-51页 |
| ·访问数据库技术 | 第51-53页 |
| ·模块的整合技术 | 第53-55页 |
| ·平台的具体功能简述 | 第55-60页 |
| ·系统登录 | 第55-56页 |
| ·主界面 | 第56-57页 |
| ·基于量测建模 | 第57-60页 |
| 结论 | 第60-63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 第60-61页 |
| 今后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