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一、引论 | 第8-14页 |
(一) 问题提出 | 第8-9页 |
(二)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四) 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1-12页 |
(五) 研究思路与结构 | 第12-13页 |
(六)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一)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4页 |
(二) 人本主义理论 | 第14-15页 |
(三) 课程评价理论 | 第15-17页 |
三、“科学探究”释义 | 第17-25页 |
(一) “科学探究”之探究 | 第17-18页 |
(二) 科学探究的构成要素 | 第18-20页 |
(三) 科学探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 第20页 |
(四) 科学探究活动的类型 | 第20-23页 |
(五) 教科书中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判断标准 | 第23-25页 |
四、“人教版”和“粤教版”物理教科书必修本中“科学探究”内容的比较研究 | 第25-39页 |
(一) “人教版”和“粤教版”普通高中“课标”物理实验教科书必修本的结构比较 | 第25-27页 |
(二) “人教版”和“粤教版”普通高中“课标”物理实验教科书必修本中科学探究活动的数量比较 | 第27-29页 |
(三) “人教版”和“粤教版”普通高中“课标”物理实验教科书必修本中三类科学探究活动内容的比较研究 | 第29-33页 |
(四) “人教版”和“粤教版”普通高中“课标”物理实验教科书必修本中三类科学探究活动方式的比较 | 第33-35页 |
(五) 专题比较——牛顿第二定律 | 第35-39页 |
五、结论与建议 | 第39-45页 |
(一) 结论 | 第39-41页 |
(二) 建议 | 第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1 | 第47-48页 |
附录2 | 第48-49页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