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前言 | 第8-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 ·双氧水的性质和用途 | 第9页 |
| ·双氧水的生产方法 | 第9-10页 |
| ·双氧水生产的发展现状 | 第10-12页 |
| ·液固和气液固流态化的基本概念 | 第12-17页 |
| ·液固和气液固流化操作的基本特性 | 第13页 |
| ·液固和气液固体系的起始流化速度 | 第13-15页 |
| ·传统液固流化床与Richardson-Zaki方程 | 第15-16页 |
| ·液固和气液固流化床的流化区域 | 第16页 |
| ·气液固流化床中气泡行为 | 第16-17页 |
| ·液固和气液固三相流化床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国内外液固流化床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国内外气液固三相流化床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本实验的目的和内容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实验体系 | 第21-26页 |
| ·实验设备及流程 | 第21页 |
| ·实验物料 | 第21-23页 |
| ·试验分析方法 | 第23-26页 |
| ·特征速度的测定与分析 | 第23-24页 |
| ·流化状态的分析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液固流态化的研究 | 第26-44页 |
| ·不同粒径颗粒的液固流态化 | 第26-35页 |
| ·颗粒Ⅰ的液固流态化 | 第26-28页 |
| ·颗粒Ⅱ的液固流态化 | 第28页 |
| ·颗粒Ⅲ的液固流态化 | 第28-29页 |
| ·颗粒Ⅳ的液固流态化 | 第29-31页 |
| ·颗粒Ⅴ的液固流态化 | 第31页 |
| ·R-Z关联式对膨胀曲线的拟合 | 第31-3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5页 |
| ·实验体系下液固流化区域的确定 | 第35-37页 |
| ·液固流化体系中床层的流化形式 | 第35页 |
| ·流化床稳定流化区域的确定 | 第35-37页 |
| ·不同操作条件对床层流化特性的影响 | 第37-42页 |
| ·颗粒粒径大小的影响 | 第37-39页 |
| ·床层高径比的影响 | 第39-41页 |
| ·液相粘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小结 | 第42-44页 |
| 第四章 气液固三相流态化的研究 | 第44-72页 |
| ·颗粒气液固三相流态化 | 第44-66页 |
| ·颗粒Ⅱ的气液固三相流态化 | 第44-50页 |
| ·颗粒Ⅲ的气液固三相流态化 | 第50-55页 |
| ·颗粒Ⅳ的气液固三相流态化 | 第55-6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2-66页 |
| ·三相流化床中的稳定流化区域 | 第66-68页 |
| ·颗粒Ⅳ的稳定流化区域 | 第66-67页 |
| ·颗粒Ⅴ的稳定流化区域 | 第67-68页 |
| ·液相粘度对床层流化性能的影响 | 第68-71页 |
| ·小结 | 第71-72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2-75页 |
| ·结论 | 第72-74页 |
| ·建议 | 第74-75页 |
| 符号说明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