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农业现代化思想与实践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4页 |
绪论 | 第14-25页 |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14-15页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第15-18页 |
三、研究的理论方法及主要内容体系 | 第18-20页 |
四、结论与创新 | 第20-25页 |
第一章 张謇农业现代化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 第25-49页 |
第一节 国内时局变化中的张謇 | 第25-32页 |
第二节 中日农业现代化不同进程比较中的借鉴 | 第32-40页 |
一、中日农业现代化的不同背景 | 第32-38页 |
二、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 | 第38-39页 |
三、资本主义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 | 第39-40页 |
第三节 欧美的农业现代化对张謇的启发 | 第40-49页 |
第二章 张謇农业现代化的思想体系 | 第49-83页 |
第一节 大农业观下的农业现代化思想 | 第49-71页 |
一、大农业观 | 第49-60页 |
二、农业现代化思想概括 | 第60-71页 |
第二节 科教兴农的实践与探索 | 第71-80页 |
一、张謇的农业教育思想 | 第72-75页 |
二、推广农业科技 | 第75-78页 |
三、兴办农业教育 | 第78-80页 |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思想特征与发展模式 | 第80-83页 |
一、思想与实践的统一 | 第81-82页 |
二、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 第82页 |
三、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科技的进步 | 第82-83页 |
第三章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集团化趋势 | 第83-104页 |
第一节 通海垦牧公司的兴衰与性质 | 第83-89页 |
一、创立与发展 | 第83-86页 |
二、结局与原因 | 第86-87页 |
三、通海垦牧公司之性质 | 第87-89页 |
第二节 棉铁主义主张与实践 | 第89-98页 |
一、成立公司 | 第92页 |
二、兴修水利 | 第92-94页 |
三、改良棉种 | 第94-95页 |
四、开拓市场 | 第95页 |
五、推广植棉 | 第95-98页 |
第三节 集团化发展趋势 | 第98-104页 |
一、多项不同的实业合资经营 | 第99页 |
二、集团化公司兼营多种项目 | 第99-100页 |
三、生产与销售联结的经营思想 | 第100页 |
四、集团内各企业的关联 | 第100-101页 |
五、集团化模式的特色 | 第101-104页 |
第四章 农业现代化起步中的产业化经营 | 第104-123页 |
第一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思路 | 第104-117页 |
一、利国利民的经营目的 | 第104-105页 |
二、集资经营的途径 | 第105-107页 |
三、经营的项目和区域 | 第107-108页 |
四、经营管理思想 | 第108-109页 |
五、按劳付酬的分配制度 | 第109-110页 |
六、科学技术的运用 | 第110-111页 |
七、经营体制和相关事业 | 第111-115页 |
八、产业化经营与市场竞争 | 第115-117页 |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的保障体系 | 第117-120页 |
一、经营的资本保证 | 第117-118页 |
二、农工商一体化的经营系统 | 第118-119页 |
三、产品销售的渠道 | 第119页 |
四、政策法规的保护 | 第119-120页 |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发展积累的经验 | 第120-123页 |
一、增强竞争实力 | 第120-121页 |
二、多形式的产业体制 | 第121页 |
三、建立健全政策法规 | 第121-123页 |
第五章 现代化农业资本运作方式 | 第123-138页 |
第一节 筹集资本的思路 | 第123-128页 |
一、明确筹集资本的宗旨 | 第123-124页 |
二、消除筹集资本的障碍 | 第124-125页 |
三、开拓筹集资本的渠道 | 第125-128页 |
第二节 股份制的产生与发展 | 第128-135页 |
第三节 农村金融组织与农垦事业 | 第135-138页 |
第六章 农业现代化中的垦区土地制度 | 第138-161页 |
第一节 租赁关系 | 第138-154页 |
第二节 土地流转 | 第154-159页 |
第三节 人口流动 | 第159-161页 |
第七章 农业现代化中的地方自治 | 第161-183页 |
第一节 村落主义与地方自治 | 第161-177页 |
一、地方自治与村落主义的同一性 | 第161-162页 |
二、以地方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为中心 | 第162页 |
三、张謇在地方自治中的矛盾心理 | 第162-163页 |
四、地方自治中的权利争取 | 第163-165页 |
五、地方自治与社会改革思想 | 第165-177页 |
第二节 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与分析 | 第177-180页 |
第三节 地方自治组织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 第180-183页 |
第八章 张謇农业现代化事业的现实意义 | 第183-196页 |
第一节 张謇事业的理论概括 | 第183-189页 |
一、人本主义思想 | 第183-184页 |
二、农工商关系与国际市场竞争 | 第184-186页 |
三、农民的素质和农业科技 | 第186-188页 |
四、农业与政治的关系 | 第188-189页 |
五、农业与法制的关系 | 第189页 |
第二节 张謇事业的实践总结 | 第189-194页 |
一、改革旧的土地制度,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 第189-191页 |
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实践 | 第191页 |
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科学技术应用 | 第191-192页 |
四、建立小城镇:农业现代化的聚焦点 | 第192-193页 |
五、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农民素质的提高 | 第193-194页 |
第三节 张謇事业的现实意义 | 第194-196页 |
一、寻求最能促进社会发展的生产方式 | 第194页 |
二、探索科学技术应用的客观规律 | 第194-195页 |
三、发展农业商品经济的有效途径 | 第195-196页 |
参考文献 | 第196-200页 |
致谢 | 第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