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导论 | 第19-42页 |
一、选题的缘由与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及本研究的拓展 | 第21-37页 |
(一)群众路线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21-29页 |
(二)群众路线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 第29-31页 |
(三)国内外政党群众工作的经验教训研究 | 第31-34页 |
(四)群众路线时代价值、挑战与实现路径研究 | 第34-37页 |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 第37-39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38-39页 |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39-42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39-40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40-42页 |
第一章 群众路线的理论逻辑 | 第42-65页 |
一、群众路线的的概念考证与逻辑分析 | 第42-47页 |
(一)“群众”概念的中国阐释 | 第42-44页 |
1、西方政治学视阈下的“群众” | 第42-43页 |
2、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群众” | 第43-44页 |
(二)“群众路线”:政党政治在中国的演绎 | 第44-47页 |
1、政党先进性:群众路线的逻辑前提 | 第44页 |
2、“群众”的模糊性:实现群众权益的现实考量 | 第44-45页 |
3、权力的扩张性:群众路线的辩证逻辑 | 第45-47页 |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形成与内涵 | 第47-58页 |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形成与发展 | 第47-56页 |
1、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观 | 第47-49页 |
2、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 | 第49-51页 |
3、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 | 第51-56页 |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涵与逻辑 | 第56-58页 |
三、群众路线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新拓展 | 第58-65页 |
(一)群众路线的内涵 | 第58-59页 |
1、价值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 第58页 |
2、方法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第58-59页 |
3、根本任务: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 第59页 |
(二)群众路线的本质 | 第59-65页 |
1、政党政治与党群关系 | 第59-60页 |
2、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 第60-62页 |
3、群众路线的本质解析 | 第62-65页 |
第二章 群众路线的实践景观 | 第65-87页 |
一、践行群众路线:中国政党政治的实践诉求 | 第65-78页 |
(一)变化了的国情:群众路线的现实诱因 | 第65-68页 |
1、人民群众是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的主体 | 第66页 |
2、“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 第66-67页 |
3、实现中国梦要跳出“三大陷阱” | 第67-68页 |
(二)党情的挑战:践行群众路线的直接关切 | 第68-73页 |
1、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三大挑战 | 第68-70页 |
2、党内存在的四大突出问题 | 第70-73页 |
(三)民情的变化:践行群众路线的最大变数 | 第73-75页 |
1、社会阶层分化和固化并存 | 第73-74页 |
2、群众利益矛盾大量显现 | 第74页 |
3、群众价值观出现多样化 | 第74-75页 |
4、群众的认同方式发生改变 | 第75页 |
(四)社会生态变迁:践行群众路线的客观回应 | 第75-78页 |
1、民生问题是群众最关切的利益诉求 | 第75-76页 |
2、“闹大”现象影响着党群干群关系 | 第76-77页 |
3、流动的现代性是群众工作的新挑战 | 第77页 |
4、“互联网+”赋予群众路线新思路 | 第77-78页 |
二、贯彻群众路线成为一种“问题” | 第78-87页 |
(一)践行群众路线的内生动力缺乏 | 第78-80页 |
1、践行群众路线的内生动力 | 第78-79页 |
2、内生动力缺乏的现实考量 | 第79-80页 |
3、内生动力缺乏外化为作风问题 | 第80页 |
(二)践行群众路线的能力水平不足 | 第80-84页 |
1、群众诉求研判能力不足 | 第80-81页 |
2、教育引导群众方法不当 | 第81-82页 |
3、服务群众能力水平有限 | 第82-83页 |
4、调解群众矛盾能力不强 | 第83页 |
5、群众工作的机制不完善 | 第83-84页 |
(三)践行群众路线的制度约束力不够 | 第84-87页 |
1、群众权力主体地位的制度保障不足 | 第84-85页 |
2、群众利益主体地位的保障制度缺乏 | 第85-86页 |
3、群众路线的监督和考评机制缺位 | 第86-87页 |
第三章 增强践行群众路线的内生动力 | 第87-112页 |
一、党性与群众路线的契合性 | 第87-93页 |
(一)党性与党性修养 | 第87-92页 |
1、党性的概念厘清及内涵特征 | 第87-90页 |
2、共产党员的党性与党性修养 | 第90-92页 |
(二)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与群众路线 | 第92-93页 |
1、群众路线是实现党性的必由之路 | 第92页 |
2、党性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内生动力 | 第92-93页 |
二、提高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重点领域 | 第93-112页 |
(一)理论修养——党性修养的基础 | 第94-98页 |
1、理论修养:共产党员的必备修养 | 第94-96页 |
2、重视理论修养是党的优良传统 | 第96-97页 |
3、学习是提高理论修养的根本途径 | 第97-98页 |
(二)政治修养——党性修养的核心 | 第98-103页 |
1、政治修养:共产党员的“定星盘” | 第99-100页 |
2、“精神之钙”流失的理性辩思 | 第100-102页 |
3、坚定理想理念的现实选择 | 第102-103页 |
(三)宗旨修养——党性修养的根本要求 | 第103-107页 |
1、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 第103-104页 |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性修养的价值依归 | 第104-105页 |
3、处理好党员个人利益和群众利益的关系 | 第105-107页 |
(四)法纪修养——党性修养的保障因子 | 第107-112页 |
1、法纪修养:共产党员的行动指南 | 第107-108页 |
2、提高遵守法纪的自觉性和严肃性 | 第108-112页 |
第四章 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 | 第112-134页 |
一、群众工作与群众路线的同质性 | 第112-116页 |
(一)群众观、群众路线与群众工作 | 第112-113页 |
(二)群众工作的本质:密切联系群众 | 第113-114页 |
(三)群众工作的核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 第114-115页 |
(四)群众工作的根本目的: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 第115-116页 |
二、创新群众工作的观念维度 | 第116-121页 |
(一)正确的情感观 | 第117-118页 |
(二)正确的权力观 | 第118-119页 |
(三)正确的利益观 | 第119-120页 |
(四)正确的稳定观 | 第120-121页 |
三、创新群众工作的能力维度 | 第121-125页 |
(一)调查研究的能力 | 第121-122页 |
(二)教育引导的能力 | 第122-123页 |
(三)科学决策的能力 | 第123-124页 |
(四)化解矛盾的能力 | 第124-125页 |
四、创新群众工作的方法维度 | 第125-130页 |
(一)创新深入群众的方法 | 第125-126页 |
(二)创新服务群众的方式 | 第126-127页 |
(三)探索化解矛盾的实践方案 | 第127-129页 |
(四)创新群众工作方法的几点认识 | 第129-130页 |
五、创新群众工作的机制维度 | 第130-134页 |
(一)坚持完善传统利益表达渠道与开拓新渠道相结合 | 第131-132页 |
(二)坚持弱化“信访”功能与强化“司法”建设相结合 | 第132-133页 |
(三)坚持利益表达机制与综合决策反馈机制建设相结合 | 第133-134页 |
第五章 健全群众路线的民主制度体系 | 第134-170页 |
一、群众路线与民主政治的亲缘关系 | 第134-140页 |
(一)民主与“生命论” | 第135-137页 |
(二)群众路线的民主逻辑 | 第137-140页 |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践行群众路线的制度集约 | 第140-149页 |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群众路线 | 第140-144页 |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与发展的简约回顾 | 第140-142页 |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群众路线的集约实现形式 | 第142-144页 |
(二)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群众路线运转起来 | 第144-149页 |
1、激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质性功能 | 第144-146页 |
2、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行机制 | 第146-148页 |
3、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自身建设 | 第148-149页 |
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践行群众路选的制度拓展 | 第149-156页 |
(一)协商民主与群众路线 | 第150-153页 |
1、协商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态 | 第150-152页 |
2、协商民主是群众路线制度保障 | 第152-153页 |
(二)协商民主何以落实群众路线 | 第153-156页 |
1、注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间的平衡性 | 第153-154页 |
2、坚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平等原则 | 第154-155页 |
3、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程序民主 | 第155-156页 |
四、党内民主:践行群众路线的制度结合体 | 第156-170页 |
(一)党内民主与群众路线 | 第156-160页 |
1、党内民主的理论与实践 | 第156-158页 |
2、党内民主是群众路线在党内运行的根本保证 | 第158-159页 |
3、发展党内民主有利于群众路线在党外全面运行 | 第159-160页 |
(二)让党内民主建设激活群众路线的一池活水 | 第160-170页 |
1、树立正确的党内民主观 | 第160-161页 |
2、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 | 第161-168页 |
3、着重推进基层党内民主 | 第168-170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70-17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73-1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194-195页 |
后记 | 第195-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