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财政、国家财政论文--中国财政论文--财政制度与管理体制论文

我国财政监督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部分 导论第10-14页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1-13页
  (一) 国内文献回顾第11-13页
  (二) 国外文献回顾第13页
 三、研究方法第13-14页
第二部分 财政监督的发展回顾和基本经验第14-25页
 一、我国财政监督体制的历史发展进程第14-19页
  (一) 1949—1978 年的财政监督体制第14-16页
  (二) 1978—1993 年的财政监督体制第16-17页
  (三) 1993 年以来的财政监督体制第17-19页
 二、我国基本财政监督体制的基本经验第19-20页
  (一) 以财政中心工作、财政管理改革为大局第19页
  (二) 不断创新监督方式方法第19-20页
  (三) 坚持依法监督、科学监督第20页
 三、国外财政监督体制的经验探析第20-25页
  (一) 立法型财政监督国家第20-21页
  (二) 司法型财政监督国家第21-22页
  (三) 行政型财政监督国家第22-23页
  (四) 独立型财政监督国家第23-25页
第三部分 我国财政监督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第25-41页
 一、财政监督的基本概念第25-29页
  (一) 财政监督的内涵第25-26页
  (二) 财政监督的特征第26-27页
  (三) 财政监督的内容第27-29页
  (四) 财政监督体制的概念第29页
 二、我国财政监督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第29-36页
  (一) 委托—代理理论第29-31页
  (二) 公共财政理论第31-32页
  (三) 市场经济理论第32-33页
  (四) 公共选择理论第33-36页
 三、我国财政监督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分析第36-41页
  (一) 财政监督体制改革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第36-37页
  (二) 财政监督体制改革对健全财政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第37-38页
  (三) 财政监督体制改革对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要作用第38-41页
第四部分 我国财政监督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研究第41-56页
 一、我国财政监督体制改革的技术必要性分析第41-44页
  (一) 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的内容第41-42页
  (二) 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原则第42-43页
  (三) 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第43-44页
 二、我国财政监督体制改革的历史必要性分析第44-49页
  (一) 晚清监察制度分析第44-46页
  (二) 北洋政府的财政监督制度分析第46-47页
  (三) 国民政府的财政监督制度分析第47-49页
 三、我国财政监督体制改革的社会必要性分析第49-52页
  (一) 财政监督体制改革是实现民主化、法治化的必然要求第49-51页
  (二) 财政监督体制改革是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第51-52页
 四、我国财政监督体制改革的制度必要性分析第52-56页
  (一) 制度是财政监督的基础第52-54页
  (二) 我国财政监督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分析第54-56页
第五部分 我国财政监督体制改革的可行性研究第56-69页
 一、我国财政监督体制改革的现实可行性分析第56-59页
  (一) 我国财政监督实践为体制改革提供现实基础第56-57页
  (二) 国外财政监督实践为体制改革提供理论借鉴第57-59页
 二、我国财政监督体制改革的技术可行性分析第59-61页
  (一) 现有财政监督的方法为体制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第59-60页
  (二) 信息化建设为财政监督提供了全方位的实施平台第60页
  (三) 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所具备的可行条件第60-61页
 三、我国财政监督体制改革的经济可行性分析第61-65页
  (一) 财政监督的成本与收益分析第61-63页
  (二) 提高财政监督效益的可行性条件第63-65页
 四、我国财政监督体制改革的制度可行性分析第65-69页
  (一) 财政监督新模式的构建为改革提供了可行性基础第65页
  (二) 科学的财政监督法律体系的构建为改革提供了法律可行性第65-67页
  (三) 财政监督法律体系的具体设计第67-69页
结论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2页
致谢第72-7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财政监督的现状、问题及原因研究
下一篇:群众路线的理论阐释与实践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