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西地区古潜山储层特征与形成机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 创新点摘要 | 第7-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 ·论文研究问题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第2章 构造特征与潜山演化 | 第17-40页 |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7页 |
| ·构造格架 | 第17-33页 |
| ·构造演化及构造样式 | 第33-40页 |
| 第3章 古生界层序沉积与地层特征 | 第40-74页 |
| ·地层发育特征 | 第40-51页 |
| ·地层展布规律 | 第51-54页 |
| ·古生界层序地层 | 第54-60页 |
| ·古生界沉积相特征及其演化 | 第60-74页 |
| 第4章 储集层岩石学与成岩作用 | 第74-90页 |
| ·储集层岩石学 | 第74-77页 |
| ·成岩环境 | 第77-83页 |
| ·成岩作用类型 | 第83-87页 |
| ·成岩史与成岩阶段划分 | 第87-90页 |
| 第5章 储集空间类型特征 | 第90-114页 |
| ·储集空间响应 | 第90-101页 |
| ·储集空间类型 | 第101-112页 |
| ·储集系统模式 | 第112-114页 |
| 第6章 储集空间发育控制因素与形成机制 | 第114-141页 |
| ·孔隙发育控制因素 | 第114-121页 |
| ·裂缝发育控制因素 | 第121-123页 |
| ·岩溶发育控制因素 | 第123-126页 |
| ·潜山储层地质模型 | 第126-137页 |
| ·潜山储层形成机制 | 第137-141页 |
| 第7章 储层分布规律与预测 | 第141-151页 |
| ·储层发育规律 | 第141-145页 |
| ·储层综合评价 | 第145-148页 |
| ·储层预测 | 第148-151页 |
| 第8章 结论 | 第151-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3-156页 |
| 附录 | 第156-169页 |
| 致谢 | 第169-170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