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深层天然气储层岩石物理实验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5页 |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立项的必要性及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高温高压岩电实验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高温高压声波特性实验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研究特色及创新 | 第14-15页 |
第2章 低孔低渗气藏储层特征 | 第15-23页 |
·孤北地区上古生界地层特征 | 第15-16页 |
·低孔低渗气藏的成岩作用 | 第16-19页 |
·低渗砂岩气藏的孔隙结构 | 第19-20页 |
·低孔低渗气藏物性特征 | 第20-21页 |
·低孔低渗气藏的宏观非均质特征 | 第21-23页 |
第3章 低孔低渗气藏岩样物性参数的测量 | 第23-37页 |
·净上覆地层压力的概念及其室内模拟 | 第23-25页 |
·围压下孔隙度、渗透率测量的实验原理 | 第25-27页 |
·孔隙度测量实验仪器及实验原理 | 第25-26页 |
·渗透率测试原理 | 第26-27页 |
·实验内容 | 第27页 |
·围压下孔隙度、渗透率测量的实验结果分析 | 第27-31页 |
·应用不同测量方法测量孔隙度、渗透率 | 第28页 |
·孔隙度随不同压力的变化 | 第28-29页 |
·岩心渗透率随不同压力的变化 | 第29-30页 |
·渗透率随含水饱和度、压力的变化 | 第30页 |
·常压与地层压力下的孔隙度、渗透率的比较 | 第30-31页 |
·围压下孔隙度、渗透率变化的机理分析 | 第31-37页 |
·孔隙度随压力变化机理 | 第31-32页 |
·围压条件下低渗透岩石渗透率变化的物理模型 | 第32-33页 |
·围压下渗透率下降的机理分析 | 第33-37页 |
第4章 低孔低渗气藏样品的岩电实验 | 第37-52页 |
·实验设备及实验内容 | 第37-39页 |
·实验设备 | 第37-38页 |
·实验内容 | 第38-39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9-46页 |
·压力对岩电参数的影响 | 第39-42页 |
·温度对岩电参数的影响 | 第42-44页 |
·矿化度对岩电参数的影响 | 第44-45页 |
·地层条件下的岩电参数 | 第45-46页 |
·岩电参数变化的机理研究 | 第46-52页 |
·导电基本理论 | 第46-48页 |
·胶结指数m、岩性系数a 的基本理论 | 第48-49页 |
·矿化度对岩电参数的影响 | 第49-50页 |
·围压和温度的综合影响 | 第50-52页 |
第5章 低孔低渗气藏样品的声波特性实验研究 | 第52-71页 |
·实验内容及步骤 | 第53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3-59页 |
·声波速度-频率 | 第53-55页 |
·声波速度-压力 | 第55-56页 |
·声波速度-温度 | 第56页 |
·声波速度-饱含不同流体 | 第56-57页 |
·声波速度-不同饱和度 | 第57页 |
·声波速度-矿化度 | 第57-58页 |
·地层条件下与地面的比较 | 第58-59页 |
·声波理论模型 | 第59-71页 |
·气体包裹体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60页 |
·气体包裹体模型的定性分析 | 第60-61页 |
·气体包裹体模型的定量分析 | 第61-65页 |
·用气体包裹体模型求解P 波速度的步骤 | 第65-66页 |
·理论曲线 | 第66-71页 |
第6章 低孔低渗岩心实验误差分析及质量控制 | 第71-82页 |
·孔隙度、渗透率的测量 | 第71-72页 |
·电阻率的测量误差 | 第72-74页 |
·岩电参数的测量误差 | 第74-78页 |
·阿尔奇公式的应用 | 第78-79页 |
·低孔低渗岩样欠饱和对岩电参数的影响 | 第79-82页 |
第7章 基于实验的“四性”关系及解释模型的建立 | 第82-91页 |
·基于岩石物理实验基础上的“四性”关系分析 | 第82-86页 |
·储层岩性特征 | 第82-84页 |
·储层物性 | 第84页 |
·储层的电性特征 | 第84-85页 |
·储层的含油(气)性 | 第85-86页 |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研究 | 第86-89页 |
·基于岩石物理实验的电性标准及声速标准的建立 | 第89-91页 |
第8章 结论 | 第91-92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