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散电流的防治与检测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杂散电流介绍 | 第12页 |
·目前杂散电流的防治方法 | 第12-13页 |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4页 |
·本课题的主体设计思想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杂散电流的基础研究 | 第16-36页 |
·杂散电流的定义 | 第16页 |
·杂散电流的产生原因 | 第16-19页 |
·影响地铁杂散电流的因素 | 第19-20页 |
·杂散电流腐蚀 | 第20-22页 |
·杂散电流腐蚀机理 | 第20-21页 |
·杂散电流腐蚀对象 | 第21-22页 |
·杂散电流的防治方法以及国内外杂散电流的研究动态 | 第22-28页 |
·杂散电流的防治方法 | 第22-25页 |
·减少杂散电流的方法 | 第25-26页 |
·防止杂散电流的方法 | 第26-28页 |
·举例:南京地铁杂散电流的防护措施 | 第28-31页 |
·车站、明挖隧道杂散电流防护措施 | 第29-30页 |
·矿山法隧道杂散电流防护措施 | 第30-31页 |
·后构法隧道杂散电流防护措施 | 第31页 |
·地铁杂散电流防护措施与要求 | 第31-32页 |
·消除杂散电流产生的根源,最大限度地减小杂散电流 | 第31页 |
·构造杂散电流收集网 | 第31-32页 |
·对地铁附近重要的地下金属管线等的防护措施 | 第32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32-34页 |
·管/地电位检测技术 | 第32页 |
·直流电压梯度测试技术(DCVG) | 第32-33页 |
·Pearson检测技术 | 第33页 |
·管内电流检测技术 | 第33页 |
·变频—选频法 | 第33-34页 |
·管中电流—电位法 | 第34页 |
·现有检测仪器介绍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杂散电流的检测系统的组成结构 | 第36-44页 |
·系统构成 | 第36-40页 |
·参比电极 | 第36页 |
·传感器 | 第36-37页 |
·通信电缆 | 第37页 |
·数据转接器 | 第37页 |
·智能监测装置 | 第37-38页 |
·微机管理系统 | 第38-39页 |
·监测系统功能 | 第39页 |
·运行数据的打印功能 | 第39页 |
·系统自检功能 | 第39-40页 |
·实验室模拟装置 | 第40-44页 |
·实验室模拟装置的建立 | 第41页 |
·实验室模拟装置的理论研究 | 第41-42页 |
·实验室模拟装置的简化模型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杂散电流检测系统的硬件结构 | 第44-68页 |
·功能介绍 | 第44-45页 |
·系统原理 | 第44-45页 |
·现有资源介绍 | 第45页 |
·检测试验板各部分功能介绍 | 第45-57页 |
·检测试验板模拟部分原理框图 | 第45-46页 |
·模拟部分相关芯片介绍 | 第46-49页 |
·检测试验板数字部分原理框图 | 第49页 |
·数字部分相关芯片介绍 | 第49-57页 |
·检测系统工作原理 | 第57-68页 |
·模拟部分工作原理介绍 | 第57页 |
·数字部分工作原理介绍 | 第57-68页 |
第五章 杂散电流检测系统上位机软件的实现 | 第68-72页 |
·开发工具的选择 | 第68-69页 |
·系统初始化模块及运行界面 | 第69-72页 |
·电流自动监测系统参数设置 | 第69-70页 |
·数据采集模块及运行界面 | 第70页 |
·数据处理模块及显示界面 | 第70-71页 |
·数据打印保存模块及运行界面 | 第71-72页 |
第六章 实验分析及软硬件调试 | 第72-78页 |
·硬件调试 | 第72-73页 |
·硬件调试步骤 | 第72页 |
·硬件调试过程 | 第72-73页 |
·软件调试 | 第73页 |
·实验数据分析 | 第73-78页 |
·无杂散电流检测 | 第73-74页 |
·杂散电流检测 | 第74-78页 |
第七章 关于杂散电流检测的未来的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