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第一章 导论第13-25页
   ·研究背景第13-14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4-16页
     ·研究目的第14-15页
     ·研究意义第15-16页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6-22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8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8-21页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21-22页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22-24页
     ·研究思路第22-23页
     ·研究方法第23-24页
   ·论文创新之处第24-25页
第二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研究的基础理论第25-48页
   ·相关概念的诠释第25-36页
     ·农村劳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第25-27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第27-29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第29-33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的种类及形式第33-36页
   ·基本理论探索第36-47页
     ·组织理论第36-42页
     ·产业经济理论第42-44页
     ·交易费用理论第44-45页
     ·人口移动理论第45-46页
     ·效率理论第46页
     ·公共产品理论第46-47页
   ·小结第47-48页
第三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现状分析第48-66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现状及趋势第48-55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第48-51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第51-53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趋势第53-55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概况分析第55-60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发展状况第55-57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的特征第57-58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的作用第58-60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第60-62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程度偏低第60-61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培训和教育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性第61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功能单一,规范性差第61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发展的非均衡性第61-62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问题成因分析第62-64页
     ·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第62页
     ·资金和技术的制约第62-63页
     ·信息的制约第63页
     ·体制的制约第63页
     ·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质量不高第63-64页
     ·政府职能部门干预失当第64页
     ·人才供求主体虚位第64页
     ·管理机制不灵活第64页
   ·小结第64-66页
第四章 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体系第66-79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第66-69页
     ·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第66-67页
     ·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体系是农村组织建设的需要第67页
     ·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体系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重要途径第67-68页
     ·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体系是国际劳动力转移实践的需要第68-69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体系构建的可行性第69-70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体系构建的原则第70-72页
     ·效益原则第70页
     ·协调性原则第70-71页
     ·统筹兼顾原则第71页
     ·尊重农民首创性原则第71页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第71-72页
     ·立足国情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的原则第72页
   ·建立与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体系第72-78页
     ·政府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的引导者第74-75页
     ·市场中介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体第75-77页
     ·农民自组织及其他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的有益补充第77-78页
   ·小结第78-79页
第五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运作模式分析第79-102页
   ·政府组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案设计第79-87页
     ·政府组织的一般职能第79-82页
     ·政府组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功能和作用第82-84页
     ·政府组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实现形式第84-87页
   ·市场中介组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案设计第87-92页
     ·市场中介组织的现状第88-89页
     ·市场中介组织存在的问题第89-90页
     ·市场中介组织问题成因分析第90-91页
     ·市场中介组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形式第91-92页
   ·农民自组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案设计第92-98页
     ·建立与完善农村社会网络组织第93-95页
     ·强化农民专业经济组织第95-96页
     ·改进农民合作组织第96-98页
   ·其他组织——非政府组织的个案设计分析第98-101页
     ·非政府组织的分类第98-99页
     ·非政府组织的个案分析第99-101页
     ·非政府组织发展构想第101页
   ·小结第101-102页
第六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环境分析第102-112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的内部环境分析第102-105页
     ·组织成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活动的主体第102页
     ·农村剩余劳动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的服务对象第102-104页
     ·物质环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的物质载体第104页
     ·制度环境第104-105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的外部环境分析第105-111页
     ·政治法律环境第105-108页
     ·经济环境第108-110页
     ·技术环境第110-111页
     ·社会文化环境第111页
   ·小结第111-112页
第七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建设的政策与建议第112-124页
   ·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中介组织,完善农民自组织第112-113页
     ·重点培育中介组织第112-113页
     ·完善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自组织第113页
   ·采取积极政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发展提供制度和政策支持第113-115页
     ·政策上优惠第113页
     ·财政上支持第113-114页
     ·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划和方案第114页
     ·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第114-115页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建设提供法律保障第115-116页
   ·加强组织管理,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组织运行效率第116-118页
   ·建立与完善筹资机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第118-119页
     ·市场筹资第118页
     ·政府融资第118页
     ·农民自筹第118-119页
     ·募捐投资第119页
   ·加快城镇化建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第119-120页
   ·发展教育,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第120-121页
   ·提升科研应用水平,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发展提供技术平台第121-122页
   ·遵循先试验后推广的原则,逐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发展第122-123页
   ·小结第123-124页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第124-127页
   ·全文总结第124-125页
   ·研究展望第125-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2页
致谢第132-133页
作者简介第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朱子闽学思想渊源与传播研究
下一篇:不同组件的膜—生物反应器的运行特性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