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闽学思想渊源与传播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朱子“闽学”之概念 | 第11-12页 |
二、从二程“洛学”到朱子“闽学”‘ | 第12-17页 |
上编 朱子闽学的思想渊源 | 第17-123页 |
第一章 二程与洛学 | 第17-64页 |
第一节 二程的生平与著作 | 第17-31页 |
第二节 二程的理气论思想 | 第31-39页 |
第三节 二程“性理”论思想 | 第39-44页 |
第四节 二程的经学思想 | 第44-52页 |
第五节 二程思想的影响 | 第52-64页 |
第二章 杨时的理学思想 | 第64-87页 |
第一节 杨时的生平与著作 | 第64-74页 |
第二节 杨时的“四书”学思想 | 第74-78页 |
第三节 杨时“理一分殊”说思想 | 第78-83页 |
第四节 杨时修养认识论思想与朱子对杨时思想的扬弃 | 第83-87页 |
第三章 罗从彦的理学思想 | 第87-108页 |
第一节 罗从彦的生平与著作 | 第87-93页 |
第二节 罗从彦的政治思想观 | 第93-100页 |
第三节 罗从彦的道德观思想 | 第100-102页 |
第四节 罗从彦主静论思想及朱熹对“主静”说的扬弃 | 第102-108页 |
第四章 李侗与朱子闽学 | 第108-123页 |
第一节 李侗的生平与《延平答问》 | 第108-113页 |
第二节 李侗“静中体验未发”的认识论 | 第113-119页 |
第三节 朱子对李侗“理一分殊”说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第119-123页 |
下编 朱子以书院教育和刻书为方式的理学传播 | 第123-189页 |
第五章 朱子以书院教育为方式的理学传播 | 第123-159页 |
第一节 书院教育与理学传播 | 第123-128页 |
第二节 朱子以书院为阵地的理学传播 | 第128-152页 |
第三节 朱子书院教育传播理学的影响 | 第152-159页 |
第六章 朱子刻书与理学传播 | 第159-189页 |
第一节 朱子刻书考述 | 第159-180页 |
第二节 朱子刻书的特征 | 第180-187页 |
第三节 朱子刻书的影响 | 第187-189页 |
附录 | 第189-198页 |
参考文献 | 第198-203页 |
后记 | 第2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