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7页 |
| ·引言 | 第14-15页 |
| ·聚合物空腔结构的研究背景和现状 | 第15-37页 |
| ·聚合物空腔结构的制备方法 | 第16-34页 |
| ·聚合物空心纳米球的表征检测 | 第34-35页 |
| ·聚合物空心微球的应用前景 | 第35-37页 |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工作内容和意义 | 第37-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7页 |
| 第二章 聚β-丁内酯和聚乳酸空心球的制备 | 第47-64页 |
| ·引言 | 第47-49页 |
| ·实验部分 | 第49-52页 |
| ·实验所用仪器及药品 | 第49-50页 |
| ·样品的制备 | 第50-52页 |
| ·表征仪器 | 第5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2-60页 |
| ·单分散纳米二氧化硅小球的制备 | 第52-53页 |
| ·二氧化硅小球的表面有机羟基化 | 第53页 |
| ·原位开环聚合制备聚β-丁内酯接枝二氧化硅核壳结构小球 | 第53-57页 |
| ·原位开环聚合制备聚丙交酯接枝的二氧化硅核壳结构小球 | 第57-58页 |
| ·聚β-丁内酯和聚丙交酯空心球的制备及表征 | 第58-60页 |
| ·本章结论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 第三章 制备具有可控生物降解性能的稳定聚己内酯空心球 | 第64-84页 |
| ·引言 | 第64-65页 |
| ·实验部分 | 第65-68页 |
| ·仪器、原料 | 第65-66页 |
| ·产物合成 | 第66-68页 |
| ·仪器表征 | 第6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8-81页 |
| ·单分散纳米硅球模板的合成 | 第68-69页 |
| ·纳米硅球的表面有机羟基化 | 第69页 |
| ·交联剂Bis(ε-caprolactone-4-yl) (BCY)的合成 | 第69-71页 |
| ·硅球表面接枝线性和交联聚己内酯 | 第71-72页 |
| ·线性和交联聚己内酯空心球的制备 | 第72-75页 |
| ·聚己内酯空心微囊的生物降解性能的测定 | 第75-78页 |
| ·聚己内酯空心微囊的酸稳定性的测定 | 第78-79页 |
| ·交联聚己内酯空心微囊的模拟载药和缓释测定 | 第79-81页 |
| ·本章结论 | 第81-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4页 |
| 第四章 聚己内酯接枝钛酸盐纳米管的制备 | 第84-97页 |
| ·引言 | 第84-86页 |
| ·实验部分 | 第86-87页 |
| ·仪器、原料 | 第86页 |
| ·产物合成 | 第86-87页 |
| ·表征仪器 | 第8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7-94页 |
| ·钛纳米管的表面有机羟基化 | 第87-88页 |
| ·钛纳米管表面接枝线性聚己内酯的制备 | 第88-89页 |
| ·接枝在钛纳米管表面的聚己内酯的生物降解性能测定 | 第89-92页 |
| ·聚己内酯修饰的钛纳米管的溶剂分散性和韧性比较 | 第92-94页 |
| ·本章结论 | 第94-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 第五章 利用商品化超支化聚酯制备PH 敏感的新型聚合物囊泡 | 第97-113页 |
| ·引言 | 第97-98页 |
| ·实验部分 | 第98-99页 |
| ·仪器、原料 | 第98页 |
| ·Boltorn Hx 的末端羧基修饰和组装 | 第98-99页 |
| ·表征仪器 | 第99-10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10页 |
| ·Boltorn Hx 的末端羧基修饰 | 第100-102页 |
| ·Boltorn Hx-COOH 的水溶液自组装研究 | 第102-110页 |
| ·本章结论 | 第110-1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13页 |
| 第六章 静电复合法制备含多肽的稳定复合囊泡 | 第113-138页 |
| ·引言 | 第113-116页 |
| ·实验部分 | 第116-118页 |
| ·仪器、原料 | 第116页 |
| ·产物合成 | 第116-118页 |
| ·表征仪器 | 第11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18-131页 |
| ·Boltorn H40 的末端羧基修饰 | 第118页 |
| ·N-苄氧羰基保护的聚赖氨酸的脱保护 | 第118-120页 |
| ·H40-COOH 与聚赖氨酸的复合自组装及交联 | 第120-131页 |
| ·H40-COOH 与聚赖氨酸复合囊泡的模拟载药 | 第131页 |
| ·本章结论 | 第131-1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3-138页 |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138-140页 |
| I.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38-139页 |
| Ⅱ. 本文主要创新之处 | 第139-140页 |
| 致谢 | 第140-141页 |
| 发表或投寄与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