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线性滨水区空间环境研究--以上海黄浦江和苏州河为例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8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 ·城市线性滨水区的概念 | 第13-14页 |
| ·城市空间环境 | 第14-15页 |
|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6-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黄浦江和苏州河滨水空间的历史沿革 | 第18-32页 |
| ·开埠以前 | 第18-21页 |
| ·半殖民主义时代 | 第21-28页 |
| ·1842年-1899年 | 第21-25页 |
| ·1900年-1931年 | 第25-27页 |
| ·1932年-1949年 | 第27-28页 |
|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 | 第28-29页 |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初 | 第29-32页 |
| 第三章 黄浦江与苏州河滨水空间环境现状分析 | 第32-71页 |
| ·公共空间 | 第32-52页 |
| ·滨水开放空间 | 第33-38页 |
| ·道路与街区系统 | 第38-45页 |
| ·桥及其周围空间 | 第45-52页 |
| ·桥体本身的形态特征 | 第46-49页 |
| ·桥梁与两岸滨水空间的关系 | 第49-52页 |
| ·滨水建筑物 | 第52-61页 |
| ·建筑风格 | 第52-56页 |
| ·滨水建筑的轮廓线 | 第56-61页 |
| ·滨水绿化景观 | 第61-67页 |
| ·绿色生态与城市生存环境品质 | 第61页 |
| ·滨水区绿化景观处理方式 | 第61-63页 |
| ·评价绿化景观的基本标准 | 第63页 |
| ·苏州河与黄浦江绿化景观的现状分析 | 第63-67页 |
| ·滨水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 第67-71页 |
| ·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空间环境的形象 | 第67-68页 |
| ·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 | 第68-71页 |
| 第四章 黄浦江与苏州河滨水空间环境优化策略 | 第71-82页 |
| ·建立与城市公共空间紧密联系的滨水开放空间网络 | 第71-76页 |
| ·加强滨水地区的可达性 | 第71-72页 |
| ·加强公共交通和文化设施对公共活动的引导 | 第72-73页 |
| ·保证滨水区沿线道路的连续性 | 第73-74页 |
| ·结合景观节点设置滨水广场 | 第74-75页 |
| ·加强岸线地块的公共性,还滨水区于民 | 第75-76页 |
| ·组织丰富视觉感受的水上通道 | 第76-78页 |
| ·优化桥梁的形态设计 | 第76-78页 |
| ·丰富桥梁与两岸空间联系的空间类型 | 第78页 |
| ·促成建筑与水体的和谐共存 | 第78-80页 |
| ·确保建筑临水界面的连续性 | 第78-79页 |
| ·合理规划建筑布局,突出其层次感 | 第79页 |
| ·标志性建筑宁缺勿滥 | 第79-80页 |
| ·优化水环境,完善滨水区生态系统 | 第80-81页 |
| ·减少污染,提高水体质量 | 第80-81页 |
| ·优化滨水驳岸设计 | 第81页 |
| ·注重滨水区历史风貌保护,提升城市文化资本优势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5页 |